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021|回复: 33

Mr. Jupiter: 关于弧学理论的疑问与思考-3

  [复制链接]

5910

主题

6607

帖子

7167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7
发表于 2017-11-9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弧学理论的疑问与思考-3
By Jupiter


传统科学是经由对自然观察进而推理建立起来的,目的是为了解释自然现象。可以说不同时代,现象领域发现的不同的论据,不断地迫使科学家建立新的物理概念。例如对运动现象的观察而建立牛顿三大定律,为解释布朗运动而建立分子动理论,黑体辐射引出量子理论,光的双缝干涉和光电效应则反映光的波粒二象性。物理学是由一些基本概念建立起来的,黎清这些概念也比较重要。下面我通过列举传统物理学中的一些概念及弧学概念,以期能够对应起来。

一、现代物理学一些概念

1、电子
人们发现带电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自然界中只有这样两种电荷。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是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是负电荷,电荷间遵守着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原则。

当然物质为什么会有带电性,人们还是不清楚的。很早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一种不可再分割的粒子。汤姆逊通过测量阴极射线核质比发现了还有比氢原子更小的物质微粒,并把它命名为电子,从而也开启了原子时代的大门。人们认为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描述原子核和电子运动的关系的模型,经历了从卢瑟福的行星模型,到波尔的跃迁模型,再到量子力学的概率波,标准模型。

2、光子
牛顿从光的折射现象,认为光是一种物质微粒。托马斯·杨和菲涅尔的实验清晰地证实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特性,从而建立起一套光的波动理论。麦克斯韦的理论预言光是一种电磁波,证实电磁波存在的实验由赫兹完成,这似乎标志着光的微粒说的彻底终结。而光电效应实验,表明光的能量与光强无关,而仅与频率有关,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电效应提出光的量子化论,康普顿散射进一步证实了光的粒子性。现代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认为光是一种规范玻色子,是所有电场和磁场的产生原因。

3、磁和电磁场
人们很早就接触到磁的现象,并知道磁棒有南北两极。磁是通过磁场对放入其中的其他磁体产生磁力作用的。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小磁针偏转,法拉第又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在这些基础上总结了宏观电磁现象的规律,变化着的电场能产生磁场;变化着的磁场也能产生电场,由此引出了电磁场的概念。现代科学认为原子中电子的磁性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是电子本身具有自旋,因而能产生自旋磁性,称为自旋磁矩;另一个来源是原子中电子绕原子核作轨道运动时也能产生轨道磁性,称为轨道磁性。

4、光电作用
关于电和光的作用,传统物理有原子光谱现象和光电效应。我们知道光波是由原子内部运动的电子受激发后由较高能级向较低能级跃迁产生的。玻尔就是为了解释氢原子光谱现象,而建立量子化的原子模型,即原子中电子的能阶是离散的。现代量子力学则是说电子不仅有轨道角动量,而且还具有自旋角动量,这两种角动量的结合便成功地解释了光谱线的分裂现象。光电效应是在光的照射下,某些物质内部的电子会被光子激发出来而形成电流的现象,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解释光电效应。


二、弧理论的相关解释

1、电弧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类弧子构型是由光、电、磁三弧合成的。光弧和磁弧是实弧,本底弧。
电弧是虚弧,过渡弧。电弧只能产生于光磁互换,是非连续性的“动”态弧。

在自然状态下,类弧子时空场像是个刚性“空壳”,电旋线沿着其球面“旋行”。测量条件下,只是些眼花缭乱的弧旋轨迹“云”。外加能量的扰动,不能改变类弧子的特定构型,由此所引发的改变,在构型内场仅仅限于电弧旋状态的对应变化,且这些变化仍旧遵循弧合原则。在构型外场则表现为对应的辐射或吸收的频率变化。

说电弧是非连续性的弧旋线,这是因为组成其“质点”的各个单元,是对偶两个极点在弧子球面上扭旋过程的轨迹线。因之时空场在本质上有那么一个“寸头”(时间和空间在量上的相对差额)。两能弧间的相互转化就必须满足这个“寸头”才能进行。

物理时空中,描述这种能阶变化状态的最直观的“质点”是物理学中最常见的所谓“电子”。事实上,电子非“子”。它是类弧旋的量子化“片段”。电弧旋线正是这些“片段”的集合形式。所谓电子,其实是能以弧形式在迁渡过程中特定扭旋的量化形式。电子是体现这种量化形式的最小单元。

传统物理认为原子由带正电的核及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本身不带电,原子电离失去电子则带正电,那么这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对应弧学中的什么概念呢?当我们说观察到一个光子、一个电子,传统物理解释说是原子辐射一个光子,电子逃逸形成自由电子。而弧学中电子旋线应该是和类弧子结构一体的,如何会出现自由电子呢?

上述关于类弧子和弧旋线的阐述中, 类弧子的特定构型对应于传统物理的氢原子电旋线沿着其球面“旋行”,是指有那么一个“片段”在动,而这个动的“片段”对应就是传统物理电子的概念?

2、光电磁作用
先生在《量子纠缠的弧几何解析》有如下描述:
在光极处,磁光弧旋湮灭表现为光子辐射,进而引发基态(固有惯性)激发。足够多的辐射,将改变类弧体的本底光弧基态,产生一过性的磁(性)致能阶扩增,导致类弧子原时空性状的相应变化而产生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对应于物理学中的运动能、力等概念。燃烧就是一种普遍可见的辐射态。相对于观察系统而言,其内部的磁光弧旋转化过程,多呈“表征”特性方面的改变。

在磁极处,光磁弧旋湮灭表现为光子吸收,进而引发基态(固有基频)跃迁。足够多的吸收,将改变类弧体的本底磁弧基态,产生一过性的光(性)致能阶扩增,导致类弧子原时空性状的变化而产生粒子“自旋”状态的变化,对应于物理学中的角动量、电磁力等概念。加热就是一种普遍可见的吸收态。相对于观察系统而言其内部的光磁弧旋转化过程,多呈“内秉”特性方面的改变。

类弧时空场中,电平面光极侧部分,称光电场,其场效应以光电效应为主。磁极侧部分称电磁场,其场效应以电磁效应为主。弧旋线称电子旋线,对应的是电场效应。光场、磁场是二维静场,相互倍律耦合而产生出三维的电动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类弧子是大弧和小弧的弧合构造,可否这样理解,类弧子再和其它能子作用,即类弧子吃吐光子,这个吃吐过程形成电弧旋,也即电子?

足够多的辐射,将改变类弧体的本底光弧基态,产生一过性的磁(性)致能阶扩增,能阶扩增是指NS的长度变长,变长多少?

一个类弧子如果不与其它能子作用,它一直保持不变,一个类弧子如果吃吐光子平衡,它也“长命不死”,按照我们经验的观察,日常中的元素原子是相对稳定的。那么原先这个类弧子为什么会平白无故形成,源于能的自然无序性?这个类弧子何时消亡,会有这么一天吗?

3、原子和分子
引用《关于弧学理论的疑问与思考-2》中:
刚性弧合:也就是沿类弧子时轴光极矢向的弧簇化,从而衍化出天然的自然元素序列。天然元素的排序,依据弧学倍律是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序列间隔单元的,即流行的定义方式——单电子。这是一类能——能的弧合态,是类弧子沿时轴为中心轴的“套叠”结构方式,呈能量时空特性。

柔性弧合:也就是沿类弧子空间轴射线方向的弧簇化,从而衍生出物质分子、物质微粒、物质团块,乃至继后的所有物质形态。这是一种倍律原则下弧合双方“共享”其各自基态能的弧合序列,“共享”单元即流行的定义方式——化学键(电子对)。这是一类电旋弧——电旋弧的弧合态,是类弧子沿空间轴为中心轴的“套叠”结构方式,呈物质时空特性,也即日常习惯中的平常时空。

1)这个是氢元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这个是碳元素?有“6个电子”的说法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弧理论中,氢元素如何变成碳元素的?(传统物理是氢聚变生He4,3个He4相撞生成C12)
   
3)柔性弧合的分子构造是怎么样的,有图吗?

4、量子纠缠
引用《量子纠缠的弧几何解析》
来自光磁弧旋自耦合态和磁光弧旋自耦合态的闭合弧旋环,其实就是所谓的纠缠态。所谓纠缠现象,其自然本质就是原始时空场单元化的最简表征形式。在适当和持续的外部作用条件下,促使该原始场得以激发,其结果就是弧旋环尺度上的动态扩增,物理上表现为纠缠态存续在时空上的继承性。但无论这种激发性扩增怎样发展,都不可能变更其固有的双开旋耦合而来时“胎生”的动态闭合本性。任何打破弧旋环构闭合状态的因素,都将直接导致环构中两个弧旋中的一个发生“塌缩”,从而令与打破的“那一刻”对应的空间结果也即刻被“固化”下来。作用对耦的另一半,因应耦合破坏也必定同时塌缩。  

两个纠缠的粒子相离很远能够相干,是由于这两个弧旋还是同属一个类弧子结构?弧旋环尺度上的动态扩增,是什么意思,类弧子平面半径扩增?为什么在日常空间中表现为相距很远?


以上的问题或许有一些理解浅薄,请见谅!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10

主题

6607

帖子

7167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7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Jupiter先生!

先生指出的问题很好,集中代表了流行认知领域的普遍性困惑。表象而言,似乎是理论学说之间的框架衔接或概念转渡的问题,然而,说到底是各自背后起核心作用的思维框架和/或自然观念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考察传统科学观,恐怕最要紧也是最难回答的首要问题,大概是:科学为什么可以凭空且自觉的坚持“这样的”思考,而不是“那样的”思考?谁赋予了科学“这样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法则?既然“这样的”思考规范是不容置疑的,为什么还必须对“这样的”思考加以实证原则的限制?一句话,也就是人类智能的自然本质究竟是怎样的这一基本问题。

显而易见,这个基本的问题,它决定了头脑关于存在的体验提取及其处理模式,反过来,基于这种特定模式而产生的体验又规定了头脑关于存在的可知化解读。进一步的看,科学甚或各种社会文化,都是基于人类自然本能基础之上的,由形形色色体悟积累而来的,“被”模式化后的各个知验体系。头脑的成长环境隶属哪些体系,其自我也就势必不自觉地被那些对应生态的特定思维模式说左右(倾向性)。谈清楚每个“小问题”,要先讨论基本的“大问题”。总之,需要些时间,慢慢的从头捋一捋。

既来之,则安之。先喝茶,后聊天。一一择时,细细商讨吧。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10

主题

6607

帖子

7167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7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0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10

主题

6607

帖子

7167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7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1 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便于讨论,贴一张图,供参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10

主题

6607

帖子

7167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7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6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设想一下如下情形:
惯性场时空型构的相互关系v2.png
现实中,当人们“直着”看世界时,世界是“弯的”;但“弯着”看时,它就变直了。怎么讲?也就是说,某物体跑空间直线的时性需要以时性的“循环化”间隔的方式来看待,譬如赛跑;但某物体跑空间环形轨道的时性就需要以“直线化”间隔的方式来看待了,譬如地球沿轨道运行,故曰时间。同理,当看待时性是环形循环的条件下,空间就是直形的;当看待时性是直线的条件下,空间则是弯曲的。简言之,两者只得其一,不可兼备。形式学上,你不能同时又取“直”也取“弯”。可知,这是由于时间和空间各自的相对形式属性所决定的。大俗话讲,就是:天弯地直,地弯天直,两者总是不对乎!所谓的“弯”、“直”也是几何意义上的断续性与连续性,或说代数学意义上的不可数性与可数性。

如何描述这样的日常情态呢?

传统科学中,通过引入“运动”概念来描述时间和空间关系相对变化状态的物理名词,它反映了物体在时间和空间关联中的相对性。记住:“运动”不反映这种相对性的变化情况。

传统物理学描述物体运动相对状态的另一个物理名词是“速度”,通过引入“速度”来特定描述时间和空间关联相对性的变化状态,“速度”也进一步地把时间和空间“捏合”在了一起。速度的大小,反映了时间和空间关联相对性在代数意义上的绝对值变化。但“速度”的描述却是以牺牲掉了时间和空间各自原本的形式属性为代价的,使得原本各自在几何学意义上是“分离”的时间和空间,被挤压成了一体化的“时空”。速度概念的本质是时间和空间在代数意义上的关联方式,传统物理中通常是把曲线和直线同时引入来对运动状态加以描述的,例如坐标系的应用。

那么与其相对应的几何学是什么呢?

传统中是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但两大几何体系是分别描述“直的”和“弯的”的分属状态的。有无一个描述弯直兼备的几何方式呢?答案是:弧几何学。弧几何学中类弧子结构的弧旋线就是表述时间和空间关联相对性的全域性几何学形式。如图所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形式学属性方面的规范,任何观察本质基础上都是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对象化的观察。以独立第三方的观察方式,一方面是割裂了第三方与时间和空间两者的天然连续性,另一方面是抹杀了时间和空间在形式学对偶意义上的非同性,换言之,传统观察方式是把时间和空间在形式学上对偶化了。因此,传统科学,特别是实证主义原则下的科学方法是不完备的。传统科学方法论适用于区间或说局域,在广域或全域条件下就必然导生源于其原理灵魂最深处的种种悖论。

为什么会这样?

这里涉及到“存在”问题。接下来一节集中讨论。


再聊。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10

主题

6607

帖子

7167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7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8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人们谈论事物存在与否时,很少想到存在本身的问题。

一个文字游戏:

“存在”是“存”和“在”合成的概念。那么,两者间究竟是先“存”而后“在”,还是先“在”而后“存”呢?抑或“存”和“在”两者必须兼备,才可以相互条件而存在呢?

日常在所说的“存在”,一般情态下说的是事物在时空中的连续性。既不是“存”,也不是“在”,是“存”与“在”的连体状态。

那么,“存”是什么?应指事物对时间的“占据”;“在”呢?应指事物对空间的“占据”。本质上,传统意义上的“存在”,说的是两个非同源性“占据”各自互为基础条件下的对应性。也就是,在事物存在方式的描述中,既没有单一的“存”方式,也没有单一的“在”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存”和“在”必须互为条件的前提下,“存”和“在”才能存在,存在才具备了基本认识意义。

进一步地看,传统“存在”观念中,隐含了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必定关联性,两者互依,不可拆分。否则“存在”自身就失去了存在意义,存在自己就否定了自身,使得存在变成了不存在。

现实存在中。描述这种存在内秉的必定关联间的相互对应性或关系率的是通常所说的“运动”。物体处于不同的时空关联状态,就产生出不同的运动状态,或说不同的存在状态。

简而盖之,“存” = 时间性;“在” = 空间性。事物存在是以时空关联性为必定前提的。不存在超越时空条件的事物存在。

既然事物看起来是在时空存在之后的“存在”,那么,什么是时空的源头或说“存在”的源头呢?

这个源头就是“自然能”,简称“能”,能是相对于事物而言的绝对化概念。

这里有一个问题,日常经验里,事物存在是可识性的(或说可证性、可知性),能可否也如此?回答是:否。能的存在性,只能透过其相对性(相对弧合态,或说电态)所间接地被可识(或说被可证、被可知)。

那么,电态的性状如何描述呢?基于能的四个基本概念:能等、能阶、能差、能量。但核心概念是能等和能阶。

能等:能的径向序化。
能阶:能的弦向序化。
能差:能等序化之量纲。
能量:能阶序化之量纲。


参见如下小图。

capture104 copy.png
能子的相对弧合态

把上图简化一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把上图抽象一下:
两球线2.png
再修一下边儿:
两球交合.png
把光能等与磁能等关联起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类弧子结构及电弧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电弧旋(磁极至惯性平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电弧旋(惯性平面至光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惯性平面与电弧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电旋弧


显而易见,事物存在的前提条件——时间和空间,是由能的相对弧合而来。呈现出这种弧合构造之时空特性的是电弧旋。电弧旋的本质是能——能交互作用,也就是能在量性上相互转换。电弧旋线上的任意一个“点”所对应的时空都不一样。换句话说,假如沿着电弧旋在两个极点之间滑行的话,必定伴随着随时随地的能量变化。什么是运动?就是所谓的事物随时间而发生的空间位移。也就是说事物运动的本质是其能量状态变化的时空构象,没有能量变化,时空构象就不发生变化。如果能量变化沿时间轴保持速率不变,就会产生稳态的时空构象,那么,处于其中的物体就会发生惯性运动。如果其速率变化,就会产生非稳态的时空构象,那么,处于其中的物体就会发生加速或减速运动。两种时空构象之合并,就会使物体发生旋动。所以,万物运动的唯一本底性基础就是电弧旋所代表的时空构象。

由电弧旋所反映出的空间是对称性的,这也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平直空间。但其时间是非对称的,也可以说是相对论性空间所折射出的“隐”时间(不是那条第四维度的“明”时间)。

再联想前边的插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此时此刻” = “存”;“此地此景” = “在”。此时此刻 + 此地此景 = 存在


简要总结:

关于存在的传统认识中,有一个误区,即人为化的“割裂”开了存在的自然意义,把原本建立在时空时间和空间的并存简称)连续性(电弧旋)基础之上的事物(电态)看作成一个个独立部分。具体地说,譬如传统哲学中的“主体”与“客体”概念。就是把“人”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然部分,即一个特定的时空坐标定义为了“主体”,把这个“主体”之外的一切定义为了“客体”。如此定义的条件下,“存在”就成了结构残缺和病态逻辑的存在了。

人类习性观念中的“存在”,本质上指的是事物处于相应能量场中对对应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占位”。如此而言,关于人类的思维模式就可以划分成两类:

一、以时间非对称性(时间矢向性,或说时间箭头)为参照基础的空间对称模式,平行空间特性,也可以称之为“直线模式”。这也是我们习惯的日常时空状态。关于这种模式极端状态下的理论请参见相对论。
二、以空间对称性为(空间矢向化,或说运动方向)为参照基础的时间非对称模式,曲线空间特性,非欧几何体系,也可以称之为“曲线模式”。关于这种模式极端状态下的理论请参见量子论。

如果说还有另类模式的话,就是弧模式,它包容了上述两类基本模式。

各模式关于存在描述的形式学体系及参照坐标系:

平直模式:欧氏几何体系,三维空间+一维时间,由直线最终趋近曲线。
曲线模式:非欧几何体系,极坐标+时间,由曲线最终趋近直线。
弧模式:弧几何体系,弧坐标(空间+一维时间),由电弧旋分解出直线和曲线。


接下来一节集中讨论电弧旋及其与现实物理现象之间的关联。



(匆忙草成,疏忽错误之处请见谅。再聊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

主题

78

帖子

78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78
发表于 2017-11-18 12: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呕心沥血,为天下谋。 至少,这里"存在

5

主题

78

帖子

78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78
发表于 2017-11-18 13: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呕心沥血,为天下谋!  俺都不赞啦。     

这里关于"存在"的论述,不同于以往人们经验的存在以及哲学家们苦苦寻找的存在。它是经验感觉和哲学抽象背后的存在,是自然意义上"彻底"的存在。由这个存在出发的认识论意义非同小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人类认识阶段。深受鼓舞!

5910

主题

6607

帖子

7167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7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8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Hufeng 发表于 2017-11-18 12:06
呕心沥血,为天下谋!  俺都不赞啦。     

这里关于"存在"的论述,不同于以往人们经验的存在以及哲学家们苦 ...

先生过奖,不敢当!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3

主题

91

帖子

91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91
发表于 2017-12-1 03: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好!感谢先生的耐心解答!
物理理论是从现象总结规律,建立体系,从而解释已知现象,并能够预言一些未知现象。在这里希望对比传统物理和弧学理论对同一物理现象的解释,从而能够摸索对弧学理论的认知。下面从原子光谱现象引出。

1、我们知道,氢原子光谱的各谱线系的波数可用一个普遍公式表示:

σ=RH(1/m2-1/n2)

对于一个已知线系,m为一定值,而n为比m大的一系列整数。此式称为广义巴耳末公式。氢原子光谱现已命名的六个线系如下:
  莱曼系 m=1,n=2,3,4,···紫外区
  巴耳末系 m=2,n=3,4,5,···可见光区
  帕邢系 m=3,n=4,5,6,···红外区
  布拉开系 m=4,n=5,6,7,···近红外区
  普丰特系 m=5,n=6,7,8,···远红外区
  汉弗莱系 m=6,n=7,8,9,···远红外区


传统量子物理对光谱现象的解释,氢原子的唯一一个电子有无数个轨道。
通常情况下,那个电子只在能级最低的轨道,也就是1s轨道上,但是受到外来能量激发(例如吸收一个光子),它就可能跃迁到较高能级去,具体跃迁到哪个能级,要有光子的能量决定。
设1s能级能量为E0,其余能级的能量分别为E1、E2、E3、E4、E5……,当且仅当光子能量等于 E=En-E0时,光子会被吸收,电子会发生跃迁,于是在光子能量E对应的波长上出现吸收谱线。

2、在“量子纠缠的弧几何解析”文章中,对于一个类弧子(氢原子),在光极处,磁光弧旋湮灭表现为光子辐射,进而引发基态(固有惯性)激发。足够多的辐射,将改变类弧体的本底光弧基态,产生一过性的磁(性)致能阶扩增,导致类弧子原时空性状的相应变化而产生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对应于物理学中的运动能、力等概念。燃烧就是一种普遍可见的辐射态。相对于观察系统而言,其内部的磁光弧旋转化过程,多呈“表征”特性方面的改变。

可能受限于文字描述,一直没搞清楚氢原子辐射光子对应弧几何是如何变化的。
在光极处,磁光弧旋湮灭,那弧几何是怎样弧旋 来表示辐射不同频率的光子呢?

“足够多的辐射,将改变类弧体的本底光弧基态,产生一过性的磁(性)致能阶扩增”。“能阶扩增”在弧几何里是指能阶长度变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11-12 08:09 , Processed in 0.61669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