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51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1 - 9)

  [复制链接]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6 1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一)

Original
2017-04-14
忆忘
腔调中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专栏: 『灵素之问』,忆忘先生专栏。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作者: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等价原理与中医

谈谈认知方法与中医

前言
    中医的基础,通常学者会直接想到“阴阳五行藏府经脉穴位”等等,这其实也是训练的结果,实际汉代以前的医学实践,未必如此,还有更为根本的定义,只是没有被人注意到罢了。无论何种医学,首先需要关注人本身的生命状态,所以医学必基于对生命机制的认知和解释,再表达疾病与健康的定义,以及所使用的视角和方法,而“阴阳五行藏府经脉穴位”已经是晚出的认知方法构建,并且已经不是基础核心的方法,核心的方法是需要先定义疾病的,诸如“平人不病脉合四时”,而四时实质是寒热温凉的状态对应而不是呆板的时间安排如病脉之弦钩毛石的四类病态,在此基础上,通过寒热表里虚实标本缓急先后,才能定义到具体的病名、即便阴阳也需要寒热表里的要素,因此,所谓纲领性的“中基”概念,仅仅是方法归纳途径而有所凭借,是不够核心、不够根本的概念。

    简单说,古人对于人生命的认知,除了“天地之大德曰生”、“物得之以生谓之德”、“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厚德载物”之外,还有着“成人之美”,何谓成人,儒家已述“文之以礼乐”基于社会的生机否则便“野人”“非人”或“衣冠禽兽”,而标榜黄老的中医学却另有一套,如【灵枢本神】曰“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据考,相关这段论述出自先秦【子华子】。精神魂魄的生命存在之后,才能有“所以任物之心”,在此基础上,才有“心有所忆”的意识构建,递进便有“因志存变”的感性喜好,乃至“因虑处物”的理智。完整表达了生命由来、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而这理论的高明之处,无论是唯识的分解还是现代心理学,也无过于此,这也是“心主神明”论者所未及的。但是,这里从心到智,对于古医学似乎也用处不大,以至于没人注意。所以基本都集中注意到了前半截的“德气生精神魂魄”,至于“所以任物”之心,便一边凉快去了,或许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条件反射
    原来不能引起某一反应的刺激,通过一个学习过程,就是把这个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同时给予,使他们彼此建立起联系,从而在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之间建立起的联系叫做条件反射。

    其实老祖宗早说过了:“心有所忆谓之意”便是这个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将原本无联系的对象通过某种刺激而建立联系,实质便是记忆过程,岂止如此,还有“所以任物谓之心”这是非条件反射。但是若不是这样透彻明白的点穿,古今不着边际的注解有何着落?能对应什么认知方法吗?

    还真有,那便是“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非皮肉筋骨也”,告诉大家除了神气游行的往来(经脉营卫),还存在神气的出入:所以任物。所以误会由此展开:用“游行”理论去解释“出入”,这便是流注理论的命门。经脉理论的核心重大问题之一,便是把“游行”的流注与“出入”的机制混淆,而这历来是罕有论及的问题。而事实上各种流注理论片面强调了“游行”的时间或方向规律,暗地里把循环流注当成了治疗机制实现的“充要条件”。而实际上循环流注只能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没有“出入”的“流注”,如植物人、脑死亡、完全性截瘫一般,除了能支撑基本生命代谢,对于治疗已无意义。

    经脉理论的发展其实有两条线索,一方面是经脉的线性生理病理联系,另一方面是“穴位”的诊断治疗作用,所谓“神客在门”、“出入之会”,二者的区别等价于游行和出入的关系。因此穴位本不必依托经脉,而经脉构建也不必来自穴位,历史上这本身就存在各行其是的过程,最后有了“穴位归经”,才成了今天这个局面。而这种理论的解释是存在很大问题的,这个问题便在于“游行”与“出入”不是同一个机制。

    如“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便已经有了表里概念的强调内外联系的关系存在,却被后人误会为一概以线性联系来解释,甚至把状态分布的扩散问题也要搞成“流注”,于是“神气之游行出入”,便只剩下“游行”而对于“出入”避而不谈,再于此基础上的各种理论“重构”,无非重蹈覆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古典的针灸理论,本身强调了两个方面,最后用纵向关联的循环流注去解释治疗机制,这本身是不充分的,针刺是“即时”的气至与得气,与所谓的循环流注,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水血循环可以作为诊断依据、可以有病证表现,但是针刺治疗的实现,仅有循环是不充分的。这也是医经外治法与经方内治法实现途径的根本区别:“以物相使”的物理刺激和应激--离开了“所以任物”,还怎么“出入”如何“相使”。古人的智慧,真不是容易了解的,误会才是美。

    “出入”在古中医的基础定义里存在两个方面:“并精出入谓之魄”与“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之间的递进关系。因此出入在于两个方面:内外物质交换、内外信息交换。

    没有信息和刺激,条件反射是无法建立的,除了著名的铃铛之下的狗狗训练,建立了铃声与食物的“因果关系”,人类的文化也不外如此,诸如狼孩、猪孩,由于缺失了“文化教育”,并不能形成“人的意识”,因此,文化的诸多内容,实际也是训练的“条件反射”,是“记忆”和“习惯”养成的过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师王阳明,年少叛逆而成大器,一介书生却能领军杀敌,晚年所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被视为其学术的核心,历来争议颇多。且不说“知善知恶”之“知”能,是否有善恶之分而有“良知”、“恶知”之分,若“有善有恶意之动”则此“能知善恶”本身为意之动而“知善知恶”,若定义“意之动”为“良知”,则“非良知”“恶知”又当如何?这里的心,显然已经不是先贤所说的任物之心,而成了形而上本体,来源于佛学。意识,来自人文文化之构建,包括了感性和理性的内容,感性并非善恶,理性则倾向于构建自洽而非善恶。当理性加于感性,而相互制约才会有善恶,这也是意识中的善恶,并且理性过头也不是什么善,完全可能变为文胜质的虚伪。分辨善恶仅仅是意识的分别功能,分别功能也谈不上良与不良。至于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致知是不是这样解释,致知是否便有“善恶”,则“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倒是“无知、不知不觉”还是“恶知”姑且打住。

    至于阳明举例讲故事说明良知,一个被捕大盗,被当众脱衣服,脱到后面,就忸怩了,阳明说这就是良知,这显然是偷换概念,把习俗观念的构建,与分别善恶的意识本来混为一谈。良知在于他,也仅仅是道德的风俗,如今在非洲某些地区,不穿衣服赤身裸体,也并不感觉羞耻,当然这比起天朝文化,只能算是无文。他所谓“良知”,并非先天本来,而是后天构建的习惯--条件反射。也即是说,大师不仅混淆了先后天的“知”是否有善恶的可分,还误将文化习惯都视为“良”“善”,而不知其过由不及之恶:“文胜质则史”。这就是说,阳明之善,也就是文之善,而不知文之恶,显然背离了文化真正的精神。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5-6 14:42 | 只看该作者
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二)腔调中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专栏: 『灵素之问』,忆忘先生专栏。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作者: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等价原理与中医

忆忘


二、等价对称
    对称是分类的起点。因为命名的时候,必须用其他概念来解释此概念,因此这是个怪圈,也就是循环自指、循环定义。这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到底是怎么开始的?有开始吗?如果认为人类文明是无始无终的,也可以说得过去。否则初始概念从何而来?有谁回答过这个问题么?这相当于鸡蛋问题,这是非常难以理解的。
    在意识稳定性基础上的二元展开,是整个人类文明娱乐的把戏。以等价对称方式认知世界,循环定义互为因果之下,片面以逻辑截取线性因果而标榜“科学”殊不知科学也进入了测不准、大数据概率相关性。认知的起点便在于等价对称,包括因果律、辩证法,直到到相关性的概率关系,这是认知方式的必然结果。因果关系本身是主观抽象的等价表达,是概率的特例。简单说,为了认知的稳定,必须排除干扰因素,所以尽量简化为二元关系。
    等价的最基本方式是对称,举例:阴阳。这是二元方法论的一个特例。阴阳存在两种情况的分类:一种是在某个边界完整的系统内部划分,比如人体内可分荣卫阴阳、水血阴阳;另一种是对不同边界的对象进行划分,如人类有男女之分,二者是不同的方法。另外,阴阳的组成论是由于观察方法所得的现象所导致的,因此“组成”属于方法子集。且二分法无法被阴阳方法论概括,比如阴阳的无限可分、相互转化,与计算机二进制最小单位的0,1,无内部结构不可再分、不可相互转换,因此属于两个极端的概念而无法进行类比,实际很多对称概念都无法被阴阳分类,比如虚实、缓急、先后等等,强行划分是无意义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因此阴阳在中医学中,仅有且能有用的对应,是适用于寒热或者表里,所有的生理病理概念,都因此而展开,因此寒热表里才是最根本的分类,而无需归纳到阴阳或者藏府,反过来说,要定义疾病的藏府或者阴阳,离不开寒热表里虚实标本缓急先后的要素,谁更要害更根本显而易见,在等价原理中这属于理论的冗余。所以阴阳理论仅仅是也是二元方法论的一部分特殊情况而非全部,“阴阳为万物纲纪”的宣言,早已是不切实际的夸大。反而“神明为之纲纪”(【阴阳应象大论】)这样的大实话,才是先贤正确的对待态度,人类意识形态的秘密,仅仅是人类思维(神明)所采取的分类(纲纪)方法,而方法每每被当成“真理”来宣扬,执指为月,“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是文化成功的现象,但却不是学科的成功,反而是需要处处小心的陷阱。

    如果阴阳定义的“互根对立”意味着概念的循环和自指,则其规则便存在互为因果的双向解决,如果用二元一次关系来表达逻辑规则,则阴阳表达的是二元二次关系,从而对于事实的叙述避免了逻辑的“不完全性”,表达了存在本身的“矛盾运动”,但是却可能陷入方法的“自悖”,这也即是哥德尔不完全定理所论证的,数学是不完美的,逻辑是片面的,哲学是有漏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逻辑因果,还是双向返身,还是三才五行的多元关系,乃至大数据,总是因确定性的优化和最大化,不得不选择最简单的相关性、最大化的确定性关系去实现。

    由于针对复杂系统的认知而有因果关系的局限性,科学已经从线性因果发展到了统计概率。概率相关性问题,已不完全是因果。因果是两个变量的二元一次关系。阴阳理论是二元二次关系。佛家的因果是因、缘、果,是三个以上变量,是三元一次以上的函数,多因多果、非线性关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相关性存在的结果,有可以确定的,有不确定的。线性因果是对客观事件的简化,抽象为两个要素之间的时间轴上的序关系,这是人类的认知方式,就是简化到二元关系。二元关系,不完全代表单向线性因果,而是相关性,可以是互为因果,比如阴阳互根,或循环定义,都是双向的互为因果。
    在操作层面,一定是最大限度追求因果实现的,在认知层面,并不完全是线性因果,认知可以跳跃,可以“灵光一现”、“顿悟”。线性因果仅仅是可操作的重要手段,相关性更是重要内容,之所以科学教的信徒认为不科学的,未必尽然,那就是对相关性的认知出了毛病。
    对立统一的二元论,其中的二元符号,如果定义互换,运算结果是不会改变的,这是等价的一层意义。比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所描述的世界,实际并没有本质区别。再如,易学从奇偶数字变为阴阳符号,其过程发生了颠倒阴阳,本身并不影响演算结果。

    五行理论的五元素论,缺陷在于不对称,所以会出现双重标准或多重标准,或暗中用六弥补搞成对称比如运气学说,略过。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5-6 14:45 | 只看该作者
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三)


腔调中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专栏: 『灵素之问』,忆忘先生专栏。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作者: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等价原理与中医
忆忘

三、完全分类
    分类的同义词:命名、定义、概念。当认知形成,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实现的是区分认知对象的差异性,也就是这个东东到底与其他东西,有什么不同?那么首先要确定的是,得有个名字用来指代。那么这个过程,叫做命名、定义、概念、或者叫做分类。全部人类的学问,都可以归结为:命名的学问,术语就叫定义,也就是概念。这几个词都是等价的,这就涉及到了等价原理,也就是可以互换的。一切文明,一切科学,不外都是分类命名的学问。
    当分类、定义、概念形成,这个名词、名字,也就等价于要认知的对象,这个名字就对应了相应的事项、实相。所以,认知其实是概念性质的等价,这是等价的第二个内容。古代名家就会关心这个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完全分类的意义在于,对于定义所描述的对象的内涵外延的完整归纳,诸如现代研究经脉理论,其出发点基于“循经感传”,而忽视“营行脉内”“卫行脉外”以及“游行、出入”,那么这种研究仅仅是针对“出入”机制所导致的“游行”,说穿了研究的是反射途径中的一个局限现象,根本不能定义经脉。如果理解了经脉理论的完全分类,则古人所描述的经脉“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岂止如此,从生到死,新陈代谢、消化排泄、运动以及思维,甚至“天癸至月事以时下”,都是离不开经脉功能的,则所谓经脉是系统协同所表现的功能,而非“内部结构”,而是完全分类下的完全系统功能结构,有人称之为“自编系统结构”。如果对于结构与功能的认知,没有摆脱“结构决定功能”的误区,则应知道,功能并非结构所决定,非但可以“构建”“训练”,还可以产生新的结构,诸如细胞要生存,必须是半透膜-磷脂双分子层结构,而不是半透膜导致细胞生存。这是鸡蛋问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是第三层,完全分类是定义必备的要素,完全分类,“君子以类族辨物”,是格物致知的起点,也是理论的唯一可讨论的问题,方法比较因此才能展开。否则便是以偏概全,歪曲定义,正如各种“经脉实质”的研究,不在完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都成了无厘头“盲人摸象”,结论自然稀奇古怪,根本无法与经脉的定义契合。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5-6 14:47 | 只看该作者
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四)腔调中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专栏: 『灵素之问』,忆忘先生专栏。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作者: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等价原理与中医
忆忘


四、方法之下的结果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近似的表达,所谓的真理,也只是等价的表达,并非真实本身。有着什么样、采取什么样的认知方法,就会得出相应的结果。也就是说,唯一的区别,只是视角、意识形态、方法论的问题,舍方便无究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举个例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存在经验和知识以及方法的,这句话等价于XX决定XX,有什么样的认知系统,再在这个系统里面去验证,该真理永远就是“真理”。比如说,子午流注是有效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再例如:北半球,圣人南面向明,就会产生左升右降的观察结果,圣人要是北面(南半球),那就成了右升左降。所以左右阴阳,根本与医学无关。左右与阴阳的结合,完全是这个有限的方法所导致的,根本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观察者一直呆在北半球,永远南面向太阳,就一直会出现这个结果。这就说明了方法决定结果,这个结果是认知方法的所导致结果,并非客观真理,所谓实践标准,也就是如此这般地检验了“真理”,这不过是个自我娱乐的游戏,貌似正确的废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因此,方法的立足是首要的,可以讨论的仅仅是方法,而并非终极问题,永恒真理性质的理论是无法讨论的,最终只剩下认知方法。科学讲实证,但实证本身是有局限性的,有什么出发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实证,这和逻辑是一样的,逻辑不能检验其自身的正确性。也就是说,实践所检验的理论,和理论所支持的实践,有效性是有限认知的方法导致的。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5#
 楼主| 发表于 2017-5-6 14:48 | 只看该作者
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五)
腔调中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专栏: 『灵素之问』,忆忘先生专栏。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作者: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等价原理与中医
忆忘

五、现象上的等价观察
例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讨论,神到底存在吗?唯物说不存在,唯心说存在。神是否存在不是本质问题,神能做什么才是要害问题。因为,“神不存在”与“神存在,但不管事、无表现”,两者完全等价。所以,认知必须针对现象所获取的信息。没有信息、没有现象,等价于“不存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所以经脉是否存在的命题,必转换为经脉到底能干什么的问题,这才是定义的核心问题。经脉是否存在反倒不是问题。试图论证经脉存在或不存在的企图都是不入流的水准。针对认知对象的各种表现,而加以分类的方法实现命名和定义,其指代的对象是否存在,这样的判断,是对人类智商底线的无厘头挑战。这是等价原理第五层。所以打着任何科学旗号,试图论证经脉不存在,不仅是笑话,而且正好是他们自己所嘲笑的科盲,比如肘子及其粉丝乃至棒棒,便属于此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所谓“惟象”的方法,等价于“唯信息论”,“知”便是信息处理的问题,而不同仅在于处理方法。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6#
 楼主| 发表于 2017-5-6 14:50 | 只看该作者
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六)
腔调中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专栏: 『灵素之问』,忆忘先生专栏。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作者: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等价原理与中医
忆忘


六、证伪主义的缺陷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算不算证伪?当时看来的确是“证伪”。从一种经验跨到另一种经验断言。实际上还是有漏:悄悄的转换了“坐标系”、参照系,实际上是偷换概念之后的“证伪”。但又的确是某种进步:自我为宇宙中心的彻底瓦解。

     知道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无关紧要,地球人还是要用自身作为参照系,曾经的进步意义根本不在于“谁是中心”的判断,证伪也成为空谈,日心说也成了鬼话:只不过换了一个参照系罢了。站在更广袤的宇宙,日心说仅仅表达了“太阳系”的中心,而地心说表达的是观察者的“自我为中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逻辑角度,谁是中心,与参照系的背景方法密切相关,不谈方法(参照系)只谈中心,本身就是耍流氓。这是真正的进步,在于通过这个实例可以看到方法的局限性,包括“证伪”可能存在的扯淡。某种程度上,真伪都是方法游戏的结果。

    逻辑这种二元一次单向无反身的方法论,竟然成了检验“科学”的标准,不单会转移“参照系”般的偷换概念,并且早已被统计学的方法超越。基于概率的统计学同样是不可证伪的,而它却成了现代科学方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证伪或者证真,或者实验室--可检验性的代表,仍然存在理论上的问题。证伪主义,自身还存在自反,按照他的方法,用逻辑或数学这些它定义的非科学方法去验证科学,已落后于科学方法的进步--统计学同样是无法证伪的。也就是说证伪主义适用范围非常狭窄,经验固然存在“事实”,但更多经验找不到确切关系,诸如长寿问题。

    再如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无心说,看起来历史经过了否定之否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仅仅是物理参照系的选择问题,所谓曾经的否定,根本谈不上证伪,说到底,还是地心说参照系对于地球人更为实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因此问题不在于证伪,更不在于科学方法的唯一标准的存在,而只存在科学核心精神:有关方法和标准的进步,也即是“参照系”以及“方法”的选择,核心问题仅在于方法之下的信息处理。不同的方法并存有等价性质。从逻辑二元线性关系发展到多元非线性的统计学概率分布,本身也是对证伪主义这种方法的否定和进步,证伪主义早已被科学方法所淘汰。当下的背景中继续标榜证伪主义,自以为懂“科学”者早已是不合时宜的笑话。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7#
 楼主| 发表于 2017-5-6 15:16 | 只看该作者
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七)
腔调中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专栏: 『灵素之问』,忆忘先生专栏。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作者: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等价原理与中医
忆忘

七、类比的局限
   
     类比会导致内涵与外延的游弋。这个文科生应该比较拿手。传统文化中四象可以有几种划分,四象不同的划分,完全立足于不同点即时间;比如用圆圈图式,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所构成的正十字划分,也即是左右阴阳与上下阴阳的划分;四季所构成的斜十字,是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的左上、右下的阴阳划分;两个十字是有交叉重叠的,你能说两个四象是一致的吗?现在你还能准确定义四象吗?如果某个概念存在定义游弋,范畴不能确定,你还能确定你在说什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其实不光四象的定义存在这个问题,阴阳也同样存在范畴的游弋,如果你把任何对称概念都用阴阳,就会必然出现游弋。比如,当出现人体正气与外界邪气的对称概念之后,如果把正气与外界邪气互称阴阳,这就出现了跨界类比,这种类比存在陷阱,人体自身阴阳平衡,同时人与外环境的适应如果也用阴阳表达,此时,两个阴阳的概念和范畴都就有了巨大差异,如果同时使用,还能确定所谈的阴阳究竟在指代什么?过度类比,是一种理论潜在失败的巨大危机。边界变化、转移级别、偷换概念,用于指导临床思维,是需要小心的。参见【阴阳理论的局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上可知,二元对称概念,比阴阳的范畴更广。如虚实、缓急、先后、左右、补泻、标本,等等对称概念,并不存在阴阳的属性诸如内外、寒热等的对应关系,因此不可以尽称阴阳,即便强行分属阴阳,也没有实际应用意义,仅仅成为摆设和口号。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8#
 楼主| 发表于 2017-5-6 15:17 | 只看该作者
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八) 腔调中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专栏: 『灵素之问』,忆忘先生专栏。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作者: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等价原理与中医
忆忘


八、整体观与联系观
    整体观实际是个概念上的误会。把“不可说”表达为“整体”最终还是无用。整体不可描述的意义,在于整体的内部关系之复杂程度。因此,所谓的整体观能够表达的信息,与分割的还原论,并无本质的差异,还原论也要考察相互联系的。标榜“整体”是没有用的,整体虽在,但不可说。能够表达的东西,永远不是整体。把形而上本体的定义为全联通-全联系-全体现-混沌-道,既然全联系,那么使用任何方法皆有理,也就不存在法则了。所以形而下的器世间整体观,实质是表达联系的多样性,而实际操作却不可能穷尽所有联系,因此只能是“所能获取的确定性联系”,所谓整体观莫如说“联系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把女人的月事以时下,拿来说明是月球的影响,但除了周期类似,并没有任何其他依据,而古人已知这是“天癸”的作用,现代人知道是激素起作用。何况女人这个周期,并不与月球同步,如果同步,大家岂非整齐划一?这个周期的联系,是人体固有的,还是外在影响?为何只会在某年龄段发生,而不及或过此年龄段,月球的影响又是什么呢?可见月球并非决定性的。

    当某些人声称天人合一时,表达联系的无限扩大化,这个整体系统便是不可言说的天人合一体,众所周知,宇宙无限大,无限的信息不可表达,只能表达有限的信息。因此天人合一,只能是一种信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可见,整体观实际要表达的并不是“整体”,而是“联系”。整体是个抽象的概念。所谓的整体,是难以言说的。而大家所称的整体与局部,不过是采样信息量大小的区别,五十步与百步的关系。

    拒吃蛋白质还是吃掉一朵完整的花,不在于整体与局部的差异,而是获得了什么信息和联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们无法谈论整体,而只能表达系统要素之间的联系。所谓的整体观于是便等价于联系观,而联系观才是整体观(或系统论)真正要表达的内容。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9#
 楼主| 发表于 2017-5-6 15:19 | 只看该作者
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九) 腔调中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专栏: 『灵素之问』,忆忘先生专栏。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作者: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等价原理与中医
忆忘

九、守株待兔与塞翁失马
    守株待兔貌似是一个笑话,如果认为这是挖苦傻子的,那就浪费了这个寓言。它反倒是人生常态,人们总是在守株待兔,就是把经验上升为规律。当有人坚信,兔子一定会撞树,这个概率虽然极低,但并不能避免再次出现,只要调整了时间单位,把兔子撞树作为时间基本单位,这比较极端一点,但这与科学定律没什么区别,就成了定理,伟大的守株待兔定理就诞生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守株待兔与塞翁失马,有着密切联系。塞翁失马,是好是坏,是吉还是凶?只要塞翁坚持,是好是坏,完全凭主观态度和选择。只要坚持并且有足够时间允许,期待的结果就会出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兔子撞树,是一定会发生的,至于时间周期,是忽略不计的。老头家里丢了一匹马,大家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说不定是好事呢?好在哪呢?不知道!来了自然就知道了。该马勾引了一大群马回来,这可真是出乎意料。看看,丢马不是坏事吧?问题是,马后炮的好事,事前真的有用么?这完全只是一个态度,而不是得到或失去了什么。这不,于是大家又来朝贺:恭喜啊,发财啦!塞翁高深莫测曰:焉知非祸啊!马后炮的好事,立即又变成了焉知非祸。后来,他儿子骑着外来的马摔断了腿。你看,这不是祸了吗?且慢,“焉知非福”,结果免掉了兵役。看官阁下,现在您还能准确定义吉凶祸福吗?这其实也是阴阳理论的智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塞翁真正的意思是这样的:祸不是祸,福不是福;祸即是福,福即是祸;即祸即福,即福即祸;非祸非福,无你置喙处,一切我老人家说了算。他老人家说了,我说它是祸,那一定就是;我说他同时也是福,那一定就是;你只需要等着,在时间轴上,选择一个点,只要时间足够,塞翁我老人家总是一贯正确,总是会实现。这就是占卜吉凶的宝典。毫无疑问,塞翁是个智者,但也是个守株待兔者。现在你还认为守株待兔是挖苦傻子的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塞翁的故事围绕马,最后连系上了兵役,通过失马、得马、断腿、与免于兵役征战,有啥因果关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发生什么,都可以没有线性关系,线性的因果仅仅是凡人自以为是的习惯。而塞翁这样的智者神人,一切是离散的。难道,辩证法就是关于离散的学问?辩证法实际就是态度,也忽略时间因素,只要坚持什么,结果必定会实现,预期一定会达成,只需要坚持,只需时间足够,轮回一定会发生,黑夜和死亡必将过去,兔子还会撞树,态度决定一切!这是永恒的,一切正在发生,并且还将发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里可以当成是个玩笑,这实际是对科学方法的揶揄。科学方法其实就是一叶障目。所谓的客观发现是自我安慰,本质上是主观从客观现象中截取片段的狭隘表达。反过来说,奇迹(守株待兔)由于发生频率太低,不是常态,否则也不能称为奇迹,所以不能把奇迹当成常态,这是妄念。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还有奥卡姆剃刀。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4-18 20:47 , Processed in 0.62471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