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聊)
光速不变是相对性的。
绝对意义上光速为零。宇宙中的一切动态事物,都是光速为零前提前下的能量离散状态。由于一切运动都只能存在于能的变量场(类弧子构型所形成的时空场),因此,物体速度的快慢也表明了距离光零速的“远近”状态。日常环境中,速度越快,离光速零越近,反之就越远。换句话说,速度越快就离自然本底的能态越近,反之就远。这里,显然与我们的习惯感觉相反。
把这个日常感觉放在电子平面中理解的话,处于电平面圆点位置的某质点,往其系统“外周”看它的所处位置就是离开时空场边界条件的最远点。但往其系统“内里”看,它自身构造的表面就变成了它离开时空场本底条件的最远点。这个质点所在的时空场是“里外相通”的!“通”在时性(能阶),“分”在弧旋(旋差)。
光子无论从任一运动物体回归到零速度时,都将经由与其能阶对应的时空场而“重返”当量适配的能的本底弧。在任意指定的时空场,最大时空场的比值是恒定的无量纲常数。
另一个角度看,就是从物质质点发散出的光,都必须“归返”回各自的适配能场。从质点位置往其四周的任意一个方向维度看过去,其实都对应了一个电弧旋时空场。如此,这种光子归零规律就被显示成了光速“各向同性”的物理特征。
相对论第二假设就是利用了这一光(磁)归零的自然规律,并把该规律作成一把“硬尺”,利用其来考察两个观察系间的相互运动特性。相对论通过引入光速不变作为其理论提出及发展的必要前提,其实际作用是因为相对论的第一假设(相对性原理)的内在逻辑自身就必需找到某个“共享参照物”作为其成立及外延的基础。而光速不变背后所隐藏的“能必归原”以及它在运动物体时空场中反映在速度上的特点恰好而完美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也因此,就相对论的两个前提假设间的相对自然意义而言,“相对性原理”较之“光速不变原理”更基本、更必要。
相对论究其基本自然意义,仍旧是基于物质现象的关于物质运动的理论。它既不能回答,也不能解释其描述对象——物质的自然来源性问题。对应于弧学理论,它是一种基于电弧旋基础之上的理论。与传统经典唯一不同的是,相对论提供了一种新的关于运动的考察方式。就好比它把传统经典物理从看热闹的“观众”角色拉上了舞台,变成了登台入戏的“演员”角色。相对论之所以长期被拒绝,也是常言所说的:小曲好听口难开。学界和社会拒绝的不是新理论,而是他们自身的认识惯性。一惯“坐看”日月行,难堪时下双“舞动”。
当然,相对论是反常识的。因为它可以推导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结果,甚至悖论。什么原因呢?其根本原因在于相对论的第二假设“光速不变”。让我们解析开来瞅瞅。
如图:
图中的e1、e2和e3分别代表了三个电平面。在各自时空场,它们的时空比相同,我们定义为光速c。
选取某个观测质点,分别放入三个时空场进行各自独立的“系外”观测,然后再比较三者所得结论的异同,一定是“一切正常!”,完全符合传统经典物理。
现在,我们仍旧选择这个质点,将其放入三个时空场中的任意一个,观测者自身也进入到剩余两个时空场中的任意一个。照此方式进行两两配对的“系内”观测。让我们挑两个结果来看:
1、从e1观测e2:随着速度接近光速,e2的时间缩短了。 2、从e1观测e3:随着接近光速,e3的质量趋于无限大。 3、从e1观测,存在“黑洞”(或“白洞”)。 4、等等。
何以此故? 相对论自有一大推的物理证据和理论解释,不赘。单从弧立场看,很简单。
1、质点在e2接近和等于光速时,e2时空场的时轴“短”于“立足”e1时空场的时轴,位于e1内的观测者看来,e2的时间“缩短”了。这实际上是同场(共享时空场)比较的结果。这不是“双生子悖论”? 2、质点在e3接近和等于光速时,意味着质点在e3时空场的边界“归零”状态,对于位于e1内的观测者看来,e3的质点能量趋于无限“大”了。 3、随着质点速度的增加,意味着时空场的趋本底化发展。时空的“尽头”就是本底光弧和磁弧的交点。如若质点沿光弧归零,就是所谓的“见白”,进入到了白洞。如若质点沿磁弧归零,就是所谓的“没黑”,进入到了黑洞。 4、等等。
这里还涉及到质量问题。
质量是什么?化解开看,就是大大小小相互关联套叠且由电弧旋“串烧”在一起的时空体系,或说弧簇化的时空场构造而已。前边早时的讨论中已经谈及了能是如何创生了电开旋并实现自我渡让的。对于弧旋环在两极归零的能来说,反映在类弧子时空场时就是“波”。
参见下面这个非弧几何原则的动图,可以较好的直观感受一下。
把图中的黑色螺旋线想象成不断弧旋的电旋线。X轴和Y轴想象成对应的P、M两个极点。
看起来质量的自然本质无过是一弯涟漪晃晃的“波波”(能弧),或者一堆层旋序套的“块块”(弧簇)和一抹优雅扭曲的“粒粒”(电弧旋)罢了。()
-------------- 插几句:
在弧观念看,相对论和量子是互通且互补的。
两者共同植根于电旋弧。相对论由电旋弧出发,朝着天然的弧合弧簇化方向去了,而量子论则朝着人工的裂解“碎片化”方向去了。
两者的根本缺陷都是因为引用了物质时空观作为其理论的构建基础。致使它们沿着物质时空走到尽头时,一个彻底“黑(白)”进去了,另一个则丢了赖以立身的“根”。 ---------------
下面,让我们再看看相对论的质能关系。解析之前,再重温一下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
其中:光速c实际上是对应于时轴的最大空间展量。两个c分别对应于类弧子时空场中的两个空间维(空间线)。M则对应于共享时轴的长度展量。
显而易见:
1、两个c包含了2个维度,M包含了3个维度(一个时间维和两个空间维),合计5个维度。通过改变M中的两个空间维尺度与c平方中的两个空间维度进行比较,就导出了质能公式。随着M的空间维尺度接近c的空间维度,物质就逐渐纯能化而趋于无限大了。因此,质点速度越大,其能量也就越大。也就是说,低速质点是远离归零临界状态的,或说是因为低速质点所处的时空场的本底弧“小”,旋差也小,能阶也低的缘故。
2、在相对论观点看来,M质点只能无限接近,但绝不可能等于光速。为什么呢?相对论没有就这个推导结论给出任何解释。在弧看来,这是很明了的。这是因为质能公式中各设定参数的内在隐形规范的必然推论。看一下:M中的某一维被设定成了时空场的共轭时轴。但事实上,类弧子的弧几何规范中,空间轴“短”于相对应的时轴,只有M“长到”的与时轴“长度”相等时,M的两个空间维才可以等于时空场的空间线,也就是才能达到光速。但又由于c的空间维被规定成了本底空间场的空间维,所以,M三维中的任意一维总也不可能等于本底时轴。换句话说,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没有把时间用尽,胎生了一个割不掉的“尾巴”。
至此,大家基础上了解了相对论的自然原理了,也弄清了隐藏在相对论背后的是怎样的一个自然机制了,也理顺它为什么既如此有效且又矛盾难免。
进一步看,爱因斯坦相对论是个“倒置”或“错搭”的理论,它完全有望在重新规化处理后,兼容量子论。之所以这样讲,我们下次再接着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