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Jupiter123

Mr Jupiter:再问“类弧子结构”

  [复制链接]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发表于 2020-7-26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Jupiter123 发表于 2020-7-26 08:48
先生对“单一化”电子和“群”电子阐释,很好说明了当今的电器和半导体为基础的计算机为何能应用的最底层逻 ...

Good morning!Mr Jupiter!

这里将涉及到两点基本的弧几何概念:(弧)“”和“弧簇”。容当逐一展开探讨。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发表于 2020-7-26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简单聊一聊“点”的问题。


”是传统几何学或说现代科学的基石概念之一,与其对等的是“”。

由此,延及到了哲学意义上的“存在”命题。反过来看,哲学“存在”的概念更基本,而“存在”的根基性问题又必定首先涉及人的意识存在。换言之,人类关于自然的一切体验和知识收获,其实都是以意识存在为先决条件下的“存在”。这看上去有点像“我思故我在”。

因此,现代科学体系可以看成是关于人的意识存在之“后”的“点学”体系,或说“我在”体系。它实用却非根本

为什么说科学并非自然根本?

因为意识。科学与其他各种人类知识一样,首先是“想”出来的,其次才是“想好”之后的延续作用。但凡人类要“想”,就必须用脑袋或说身心,否则,一切疑问都无意义。

核心问题来了。


因为人类是宇宙的天然“造化”,那么,科学必定是这个“造化”基础之上的构建,换言之,科学是意识的“后生”之物。科学从创生的那一刻起,其体系就早已“排外”了人类,或说科学元素中不包含人的“意识”。

进一步地看,如果人类这一天然“造化”被简称为“人性”的话,那么,科学即人性之学。相对于宇宙本体而言,科学并非其存在的“解释性”知识,而是其子集(人性)基础之上的“感知性”知识。人性构成了科学全集的绝对补集。直白地说:科学是不含括人性的。

至此,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有”和“无”对于科学存在的哲学意义。科学无人性,非人性则非科学。

接下来看,人性存在是了解和认知宇宙自然的唯一且首要条件,人性的特征之一是“意识”。人类对自我意识的归化过程即理性过程,这一过程涵盖了多种途径,诸如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文化投射以及后来的科学理论。

这些途径,其本质都是以“”概念作为各自发展前提的。虽然不同途径的各自原“点”不尽相同,但都是行之有效的意识归化方式。看一下科学体系的“原点”是什么呢?一般认为是欧氏几何中的那个“点”概念。

如此看来,日常理性习惯中的“点”,就是欧“点”,也可以说是人性之“点”,或说“人点”

新的问题又来了,依据上述讨论,科学系统并不包括这一“人点”,该如何定义这个“人点”的自然意义及其性质呢?

这方面也有很多尝试过的路径。举例而言,传统哲学概念中的“主观”和“客观”之说。所谓“客观的”就是指不包括“人点”的理性范式,而“主观的”就是指包含了“人点”的理性范式。其实,这种定义,并未回答“人点”自身意义的问题,其真正价值宜应是揭示了“人点”的自在二象性特征。也就是说,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能力,可以“忘掉”自己来思想,也可以“装入”自己来思想。

如果把“忘掉”自己来思想的方式称为逻辑的,那么,“装入”自己来思想的方式即可称为形式的。故此,欧点条件下思想其实就是“人点”的形式学思维范式,与其呼应的是传统数学。无论怎样看,科学都是“人点”的形而上理性范式,也因此,科学之学非人性自然的本在之学。

简而言之:人性是科学自身的盲点人性即“我在”之盲。


FYI(待续)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发表于 2020-7-26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对的“无”= 无任意的“点”。“有”才是“点”的必要前提。

什么东西可以“装进来”人性呢?毫无疑问,是人性的胎母——自在宇宙。

宇宙究竟“有”什么?

一目了然地分类看,宇宙无外乎两个“有”:物质和能量

物质和能量有何区别?

经验考诉我们:物质可以被人为“创造”或“消灭”,而能量却不能,能量只能被转化。好似物质是软柿子,能量是钢弹。

好了,至此,我们可以概括性地认为:宇宙看上去至少在人眼里只有俩“点”——物质“点”,或说质点,还有能量“点”。物质点是可塑性的“软点”,能量是不可塑性的“硬点”。因由科学系统并不包含人性这个质“点”,所以,有必要弄清楚能量“点”才有望补全科学认知体系。


再深入地看“点”,科学知识揭示了一切物质皆自“元素”。好吧,让我们考查一下“元素”。

一切天然元素都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元素本身的结构性是不可塑性,满宇宙的各元素在哪儿都共享着其特定的同一个脸谱,不会变。二是一切元素都携带有被称之为“电子”的这个小玩意儿,它在元素内部轨道上永恒地漫游着,且是元素唯一可塑的成分,能够被“敲掉”或“嵌入”的进行拆装。

如果进一步地把元素不变的结构性称之为“静点”,把永动性的电子称之为“动点”的话,宇宙中的“点”就简略化成了一个点的两面性了——元素既是静点也是动点。“动”或“静”不过是相对于“点”所存环境或观察背景的相对状态而已,是一个自然“点”在特指“人点”上的两种投射方式。直白地说:“人点”以外(上)的宇宙世界,哪儿哪儿都是动态的,包括宇宙“壳”也不例外。而“人点”以内(下)的宇宙世界,哪儿哪儿都不动,但电子例外。也就是说,在这样一幅图景中,电子是一切“动”点的开山鼻祖。

所谓的“静点”可否被劈开呢?可以啊,现代粒子物理学就是关于“静点”被人工手段劈开后的专业化描述。尽管可被劈开的天然元素备选者并不多,但最有趣味的是,劈来劈去,把“点”给劈没了!无论是“动”的抑或“静”的,统统都融化成了能量,“软点”的极限即“硬点”。看来高能粒子学带给我们的真正启示是:能量最基本

世界真精彩!这样的图景不正是当今科学所描述的宇宙境况吗?的确如此,它符合人性。

简言之,人性即电性

FYI(再叙)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发表于 2020-7-26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简要地考察一下“电性”。


生活常识和现代科学都在告诉我们:电可以转化成光或/和磁。反过来,光或/和磁也能转化为电。但光和磁之间则被已知的自然法则所禁止而不可以直接地相互转化。换言之,电是光与磁相互关联的“中介”,是两者姻缘的媒婆。直白地说,没有电,光和磁必将老死不相往来。

好了,来看看科学里面有什么吧?有光电效应,有电磁效应云云等等,几乎全是与电相关的东西。啊哈,科学还真的就成了人类用人性模板所制作的宇宙仿真品。可以不服,请把电子丢掉只保留光和磁试试看?一准儿找不到北!

也正是由于科学在人性意义上对宇宙自然的仿真性描述,所以,人最难了解自己。其根本成因是不了解其应用最为广泛但所知却甚少的“电”。

简言之:电性即人性之盲。


FYI(再聊)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3

主题

91

帖子

91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91
 楼主| 发表于 2020-7-26 20: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rcman 发表于 2020-7-23 10:45
您理解的对,基本物理含义是这个样子的。

弧学中关于类弧构造的电弧旋(旋线)仅仅是其最简约的“并合” ...

补充一个问题。
      MP弧旋与PM弧旋是不可以“见面”的,一旦相遇,必定是能量交互过程中止,所谓的“湮灭”,双双“还原”到其交互作用发生前的基态,即能量态。


      欧美包括北京也有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简称BEPC),基本原理,是将正负电子束加速高速对撞,观察对撞后的生成粒子。静止的正负电子湮灭后产生两个gamma光子,但是只要能量足够够大,正负电子对撞后能产生很多种粒子,包括轻子、胶子以及他们的反粒子,例如τ子,μ子等。
       MP弧旋与PM弧旋“见面”,是指的正负电子对撞。问题是在对撞机中正负电子高速相遇,算“见面”。那么反映在类弧子结构,怎么样的弧旋,算“见面”,怎么是还没“见面”?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发表于 2020-7-26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常体验中的任意一个质(动)点,其实都是一个在空间上分立在时间上接续的弧合系统。

所谓弧合系统,其最基本构造模式是类弧子。至少两个及以上类弧子之间遵循倍律而相互多重性弧合而成的系统,被称之为弧簇。换言之,弧簇不包括类弧子,但一切弧簇源出于类弧子。

类弧子是全域构同性的。不同的是各自的时空载量,或说系统的最小时空“刻度”,或说作为系统最小能量交互构造的能量通量,简称能通量

能通量是(正负或顺时逆时)双矢性的。能通量越大,其时空刻度就越大,具体说就是系统内的分立空间密度越大,所持续的时间越长。能通量的本质是电子弧旋的分立叠加项。直白地说,就是类弧球面上分布的弧旋线密度。

沿时轴多级弧合的是元素序列,参见《126个原子的弧几何静态构型》。沿空间轴多级弧合的序列是分子序列。元素和分子两者的多重弧合组成了物质微粒、颗粒、块体、山河、星球、星云等习惯中所称的物质世界。

通过类弧机制,能量交互驱动着宇宙自身及其一切内容都在持续不断地弧合着,宇宙自身看上去像是一个半合半张的拓扑系统,而内部相互关联着的仿佛是自己的全息子集,它们同步又分立,时聚时散,时开始闭,宛若我们的呼吸。

虽然人类眼中处处是“点”,你尽管可以把这些“点”认为是物质世界的某种“结节儿”,而事实上,宇宙无“点”


FYI(再聊)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发表于 2020-7-26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Jupiter123 发表于 2020-7-26 20:38
补充一个问题。
      MP弧旋与PM弧旋是不可以“见面”的,一旦相遇,必定是能量交互过程中止,所谓的“湮 ...

两者都是“见面”,但区别在于:

弧旋描述的是天然态条件下的“见面”,或借用物理术语是“静止态”的自然湮灭而回归能量态,或说光子态。

而粒子对撞机条件下的“见面”是模拟性“见面”。这种模拟“见面”的效应,取决于对静止态的正负电子对的额外加载能量之强度和持续时间。当这些加载能量足够强和久且符合弧合条件时,会产生一些瞬时的类弧构造。一旦中止加载,这些次生性的类弧构造将会迅速解构(或说衰变),而可以作为这些解构过程的被观测性指标的,正是那些所谓的“粒子”,其本质就是那些被制造出来的类弧时空中的衍生性电弧旋,或说旋动效应。

粒子对撞过程中绝大多数都是无用的热效应,捕抓到“粒子”的可能性几率完全是不可控的。在不断测试,反复纠正的过程中,其结果只不过是为了获得一个渐进逼“真”的条件性概率分布而已。的确,事实也是如此。


FYI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3

主题

91

帖子

91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91
 楼主| 发表于 2020-7-26 22: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rcman 发表于 2020-7-27 12:29
两者都是“见面”,但区别在于:

弧旋描述的是天然态条件下的“见面”,或借用物理术语是“静止态”的自 ...

MP弧旋与PM弧旋“见面”或者“不见面”,反映到类弧子结构上是怎么表征的呢?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发表于 2020-7-26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Jupiter123 发表于 2020-7-26 22:14
MP弧旋与PM弧旋“见面”或者“不见面”,反映到类弧子结构上是怎么表征的呢? ...

通常的天然环境中,类弧系统中的弧旋都是单矢向的。也就是说,MP弧旋和PM弧旋通常是不“见面”的。

在标准弧几何条件下,如果弧旋在类弧子的光极(P点)“见面”,则光化(光辐射),在磁极(M点)“见面”,则磁化(光吸收)。


FYI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4

主题

6599

帖子

7159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59
发表于 2020-7-27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S

光、磁都是纯能的能量形式。能量可以是零维、一维和二维,二维是能量的最高几何维度弧说中的“能量子”多指此意。它在特定条件下,也可对等于普通物理意义上的“量子”。弧观念条件下,量子概念不可以无限推延扩展,更不可以直接“套用”于物质世界。

电,或电(粒子)态,非光非磁。电(粒子)可以是三维、四维(三维空间+一维时间)和无穷维(无穷空间+一维时间或三维空间+无穷维时间),三维是电(粒子)态的最低几何维度。类弧中的电平面是且只能是二维的光磁交互场,或说电场场构。电(粒子)自旋是能量的交互效应。电(粒子)的轨道效应是能量交互所构筑的时空场场构效应,是光磁二者的函数变量状态,或说时空“捆绑”下光磁彼此间的消长关联关系。电可以转化为能量,但电不是能量。电本身,既无力也无能。电与光/磁间的一个显著区别是空间占位性。光/磁可无时空性限制的无限叠加。


FYI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3-28 09:37 , Processed in 1.56559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