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rcm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当今十大物理学难题的哲学基础 Discussion: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the Top Ten Physics Problems

  [复制链接]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46#
 楼主| 发表于 2019-6-3 14:28 | 只看该作者
所谓的“理性状态”,即一个人有能力控制思辨指向并对该主要过程及其结果加以适当的描述。但理性并不能因此而构成对思辨本身的“真实性”和/或“合理性”进行自证或证伪。

理性状态是建立于生命机体处于时刻“更新”、“自我”不断变迁的基础之上的。换言之,理性精神的这个“我”与鲜活肉体的那个“我”并非“同我”。

理性思辨意义上的那个“我”是一个必须处于“我同”状态的“我”;而生命机体意义上的那个“我”,则必须是处于“我非同”状态的“我”。

一个处于“我非同”状态的“我”,是否可以对等或/和转变成一个“我同”状态的我呢?

如果是,是否等义于“随机性决定着确定性”?

如果不是,是否等义于“确定性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伪命题”?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45#
 楼主| 发表于 2019-6-3 04:00 | 只看该作者
人类很自信,特别是其自我思辨

这里产生了一个根本性问题:思辨自身可以确定它的结果就一定是“确定”或“真实”的吗?

事实上,从动态角度看,任何所谓的常态化生命个体,其细胞和相应的生物大分子都是在随时(时间和空间条件)更新替换着的。也就是说,任何生命体的“此刻”都不是全同于其“彼刻”。换言之,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

既然生命体本身都是依赖于间断的、替代的、随即和无序的细胞更替(诸如显而易见的掉毛、退皮等)来维持其“存在”完整性的,再形象一些地说,任何生命体随时都是处于“死去”和“活来”的二重性之中。那么,为什么生命个体机体之上的那个自我“思辨”就必定是连续的、继承的、确定和稳态的呢?那种精神感觉上的“稳定”与肉体基础上的“更迭”是如何取得其相互之间“一致”化的呢?

如果两者间不能保持“一致化”,自信将何来?又如何确定自我思辨的结果就是可信的?是否这种精神上的“可信”,本质上是自然机体不确定性的一种近似化描述?或者说,人类自信的精神笃定是基于对自身天然自在性方面的某种无意识性缺省或本能化忽略?

假如是这样,那么就不得不得出一个唯一性推论:思辨是人性的,与自然真实并非全同。进一步地看,思辨结果是不可能“复制”自然真实的。

这是不能不面对的问题,也是但凡“思辨”问题时其“思辨”自身就是问题的问题。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44#
 楼主| 发表于 2019-5-21 17:57 | 只看该作者
这“一点点”难处的实质其实很简单,就是人类赖以自信且体验自我存在的所谓“实在性”。

宇宙自在体系中包含着人类称之为“物质”的自在形态,但非其全然形态。宇宙自在的本底“存在”系统是能态或与物质态相对而言地说是“能量”。

人类错误的使用着描述物质态的观测原则和方法来描述能态,这才是科学发展到物质态“边际”界限时而导生各种不自洽悖论的深层次认识原因。

如果接受能态是宇宙自在本质的实在性之体现方式的话,那么,物质态就必定是能态的量化方式之一,或说能态的能量化交互的方式之一。如此,在能态观念规范之下,关于物质态的重新认知,将极大的拓展人类的科学观视野,自然而然地化解掉旧体系中的一切逻辑和认知困难。

基于物质态之上关于能在本态的描述,一定不是能在本态的自发性原态,而是一种近似或形变状态。

假定宇宙中的极限速度是光速的话,那么,相对于任何物质质点,能态相对投射在该质点的所谓实在形式一定是弧性的。

换言之:万物于弧。

通过研究弧性的能态形式及相互关系,并能够反演出一切物质存在之形态及其作用规律。这才是弧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43#
 楼主| 发表于 2019-5-21 01:07 | 只看该作者
非常直白的逻辑跳跃:

如果物质是宇宙自在的某些“局部”(局域),那么人类的本性也是“局部”的。

一个“局部”(局域)基础上反映出的宇宙自在,必定是“局部”(局域)的。

如若一个“局部”(局域)想映射出宇宙自在(全域),就必须改变以“局部”为基准的观测原则。

但,这种改变的正确性选择却是唯一的。

故,人类关于宇宙自在的全域性认知,也就这么“一点点”难处罢了。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42#
 楼主| 发表于 2019-5-17 17:54 | 只看该作者
“物理信念”又是何由呢?

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什么本性就“长”什么心像。所谓的“心像”,正是一切物理信念的命根子。




,再聊吧。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41#
 楼主| 发表于 2019-5-17 17:29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物理的本质?

物理是建立于自然物质现象基础之上的学科,其核心功用是解释现象。换言之,物理从立命之年就不是为了解释物质的根本由来,仅仅是剥葱那样一层层的探索物质形态之间的各种现象关联、作用原则和转化规律的。也就是说,物理在传统上并不解答“物质何来?”的问题,其最高的理念目标只是解答物质现象背后所隐藏着的“物质本质是什么”这一命题。

当代物理事实——量子现象,击中了人们心念中根深蒂固的观念:“物质的无限可分性”。物理事实给出了揭示——“葱”似乎被剥到了其尽端。也因由物质之“葱”变成了“无芯”之葱的缘故,引发了物理最初始基础之上的那些起着支撑物理学整个历史发展和理性动力作用的核心观念方面的危机及其逻辑崩溃,进而衍生出原物理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的各个悖论。这些悖论,直指物理学科的灵魂最深处——那些物理的“立命之念”——元观念。

如果一个“事实”可以被多种物理理论和数学方法解释,那么,逻辑上看,所有的这些解释都应该是片面的。换言之,就是人们尚未触摸到该“事实”的真相。这也正是当代物理学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

基于目前人类对自然的知识了解,宇宙间那些传统物理观念中的“物质”仅仅是一种“少量”存在,更多部分的宇宙不是人类经验中的“经典”物质形态。为了解释这种与传统观念不一致的物质“中空”状态,物理学提出了诸如“暗物质”、“暗能量”等替代品来加以充填。

其实,与其说是找一些合理性替补,倒不如更直白地说:那是传统物理的自救。这仅仅是对其根源基础上逻辑自洽性丧失的竭力弥补,是以期维持物理大夏的继续稳固的某种尝试。现代物理的重大问题,并非源于其工具效能、方法体系,而是其原始理念。恰恰相反,正是由于物理工具的空前强大和物理方法的丰富力量,才把物理自己给推上了“被告”的位置。改变这种状况,让物理再次伟大,是需要被革命的。古往今来如此成功的物理要面对自我革命或被他人革命之时,真正的阻碍不会是别的,只能是一个:物理信念!

物理信念即物理的本质。物理学是为了其信念才被创生的,而非其反。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真正找到了打开宇宙万象之门的钥匙。然而,做出这把钥匙所必须且首要的条件还是“该死的物理信念”!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40#
 楼主| 发表于 2019-5-9 02:22 | 只看该作者
人们热爱物理,大多是爱它的实用性,少数人是欣赏或崇拜物理在数学形式方面的优雅。这个世界上,几乎无人真正地关注物理的本质。

物理的本质是什么呢?物理是关于现象的学问。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物理的中心任务是回答现象背后的支配原则。换言之,物理是“维象”论者。物理的高贵之处,就在于它从不跟随“心智”自由,而以可觉之现象为其独尊。其方法论的核心价值就是证伪。

数学是心智的,它立足于关于现象的广义抽象而推演,进而形成其专属的逻辑体系。

物理不是数学的附庸,它是独立的。数学也不是物理的灵魂,它是旁在的。物理和数学原本就是同根二花,各自芬芳。物理与数学之所以日益融合,本质上是一种互补作用。并非是数学在引导着物理,或说物理在推进着数学。两者各自的成就是彼此互动的结果。

之所以人们越来越喜欢对物理实验的结果进行数学处理,不仅仅是因为数学在其专属逻辑上的一致与连贯,而是因为可以通过数学方式简化实证性操作,以借助数学上的“严谨”来实现实验证伪简化后的“可信”。

物理实验常常为数学处理提供其在逻辑实现方面的“节点”性支持,而数学处理反过来为物理提供实验设计方面的“逻辑”性方向。两者相互加持,共同圆满着人类最初的关于现象的提炼——关于物质“存在性”的原概念。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39#
 楼主| 发表于 2019-5-7 18:26 | 只看该作者
把哲学与科学人为地割裂开来,进而忽视两者都是源发于人类最高智能活动的成就这一事实,其实是很荒诞的。

既然科学是以自然为唯一对象的理性工作,那就应该“涵盖”宇宙一切。不仅仅是需要对科学自身求解,还要面对一切“存在”。事实上,科学的无能为力,最简单和经常的一句就是“那是哲学(或上帝)的问题”,从而把责任与义务撇得一干二净。

哲学的滞后或停滞,并不能否认哲学与科学在更深层面的相互联系。面对宇宙,如若科学是一种离散性的智能工作的话,哲学相对应的就是系统性的智能工作。既没有能够离开思维逻辑或思维方式(被意识到或无意识条件下)的的科学实践,也没有离开证伪规则(已被证伪或尚未证伪)的哲学思考。两者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其成就也常常组成了人类智能的最高表达。

哲学家看来,任何关于宇宙自然的理解,本质上都必定是人性的精神结果。换言之,没有人性的宇宙仅仅是一个绝对态的自在,而非可被理解的一个相对态的存在
人性基础上的精神,在关于宇宙自然的真实性的认识方面,有着无数自发性的“思路”,这些引导着人类智能触及它的真实。然而,这千千万万条路径中,却只有一条是宇宙自然“它自己”的。这是人性精神多样性与天然自在唯一性之间的关联方式。哲学家寻求的是“为什么唯一会导致多样?”科学家寻求的是“多样背后的唯一是什么?”


哲学家的任务是寻找那些自然宇宙的自在逻辑,并将其完备的提炼,加以完整表述,提供对人类精神领域起规范约束作用的工具,使之成为人类精神运动的“客观”规则和思辨的“自觉”模式。科学家的任务则是寻找那些不受人性“干扰”的那些自然宇宙的自在规则,并将这些规则加以提炼,构建出自然事物运动的“客观”模型,进而形成对人类行为领域起规范约束作用的工具。简言之,哲学是“合理的”对人性精神自由加以限制的学科;而科学是“合理的”对人性行为自由加以合理限制的学科。

基于精神的结构化层面上看,哲学和科学两者,构成了人性的一种超对称。它不同于人类肉体的解剖层面上的对称,然基于人性根本而言两者本质并无区别。

宇宙自然离开了任何其他事物都必定是“自在”的,唯独离开了人性而必定无可“存在”。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38#
 楼主| 发表于 2019-5-4 16:55 | 只看该作者
符合日常感知经验的时间体验条件下,时间是均等的。实际上,这也就是时间处于所谓可“量子化”时的某种状态。

在时间均等的基础上,空间就变得“非均等性”了。形象地说:越来越大的空间串在一起就是“加速”过程,反之就是“减速”。如果空间尺度都一样,就是所谓的“匀速”或“静止”。由此可知,“运动”不过是当空间被“强制”在时间均等尺度条件下的关于空间非同化程度的一种测度方式而已。例如经典力学。

同样,在空间均等的基础上,譬如光速不变性原则条件下,时间就变得“非均等性”了。这种条件下,其实是把系统内的时间不均等性“强制”到以系统中最小可量子化的能量所对应的均等化的空间“单元”尺度上的测度方式之一而已。例如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

自然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运动,本质上都是系统能量处于非均同状态时呈现在时间和空间,或说时空规度下特定的或“断”或“续”之性状反映。事物及其运动是自然自在之“表像”,系统的能量基态所决定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才是其“里子”。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时空系统必须使用两种不同原则下的描述方式才是可以“完备”测度的?为什么会“表里不一”?——这些,才是物质世界一切根本问题之核心所在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37#
 楼主| 发表于 2019-5-4 15:44 | 只看该作者
一、认知经验中,空间的连续性是一种伪像。

空间的本质形式是二维的,任意二维空间都必须对应于特定的某个一维的时间“点”。由于时间相对于空间而言是可被“量子化”的,或说是能量对应于某特定空间时的“最小”可测度性。因此,任意空间都是可被有限分割的,但并非无限可分割。其可分割性的极限即能量在空间中的最小可测度的那个时间“点”被量子化处理时以“量子”方式所呈现能量单元,对应的空间即所谓的量子空间。这实际上是任意特定空间条件下能量的最小可测度性的反映方式。做出这种解释,是基于能量存在是一切物质存在的先决条件的原理之上的简单推论。简言之:时空(时间和空间)是能量几何属性

所谓的“空间连续性”,本质上是空间的二维属性在一维时间上的流形投影。换言之,是流形把各个分立的空间“片”给串了起来。空间的所谓连续不过是流形的“连续”罢了。鉴于特定空间系统的时间单元是“量子化”的,这个量子化的时间也就必定决定了该系统中一切空间“片”的最小“厚度”。也就是说,被时间“割裂”的空间“片”原本是分立的。而这些被“最小定量”的时间规制化了“厚度”的空间“片”之相互趋同性转化的“过程”,看上去这是“连续”的,描述这种经验的抽象方式之一,即流形。


二、真实自然中,时间和空间都是处于非连续性的分立状态的。

能量全同状态下,或说绝对静止条件下(熵 = 0),时间和空间都是完全分立相互隔绝且互无差异的。理论所描述的所谓“可做功的能量”实际上指的任意孤立系统中能量非全同状态,或说系统是处于多级联量子化的能量状态的。

所谓“做功”,换个词的说法就是系统基态能量的差异性。“无差异”= 不做功,差异越大 = 做功能力越强;反之亦然。熵值越大,系统的能量基态差异性减小,能量越是趋于同化状态;反之则是差异拉大,能量更加趋于非同化状态。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5-17 03:30 , Processed in 0.57402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