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9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细述易典本义,有教了。
愚看来,易经之所以自成体系而不通汇于西域科技,实乃匮乏其本义解。自易古时成经,后人注释补遗,流传千年迄今,始终框圈于其义表而未曾有过其透背之见。浏览当今易学研究,虽有诸多尝试,诠释繁杂,但大凡典义新解,形更神旧,仍有骑驴找驴之感。简言之,“老驴新骑”是也。
进一步地讲,老驴就是易典的“规矩”(易理原则)。规矩不破,难能新立。破规矩须得懂规矩。但易典文献只是讲了规矩,没有说为什么“要”、“须”、“必”遵此之规矩而非它之规矩。换成现代学界分类的说法:易经是侧偏于方法论的古代文典体系,是用为首;而缺失或忽略了其对应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本论。
如若本着去繁就简,盖而括之,提筋抓骨,破壁见髓的思路研讨易典规矩的“规矩”的话,就不得不从其基本的元概念说起。其中心元概念是:“道”。其次是其形式学方面的“太极”、“阴阳”、“四象”、“八卦”;与其形式学对应的数理推衍,于此不赘。
一、先说“道”。
何为道?经典本身确义。最多见的是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这里也仅仅点示了这个道是个“不一样”的道。但易典中的“道”在人眼里究竟是何物?在天地自然间与何等同?若为万事万物之宗,这个“宗”又该与什么样的自然实象相对应?或者说,“道”像源何?若道无本实,则自不立元。无论是虚“实”还是实“实”,要有一个天然对应象。没有天地自然间的对应象,何堪“道”理天下事,卦知万千由?岂不空中楼阁,皮肉不和?
也有讲:道乃无极。
即便把无极作为道之元义,其形式符何其也?大家都有切身体验,人类是实际生存在有限的物质时空之中的。那么,无极(无限性)与有极(物质有限性)如何衔接?假如“有极”对应物质,“无极”对应什么?是无限循环?抑或全同?还是一个纯粹的逻辑体系之前提假设?“无极”的概念也如同“道”的概念一样,非常模糊,缺乏精准可证性的定义。道乃太极,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概念转递,依旧回避或无解于“道”之本根这一易典“规矩”的基石。
让我们姑且把道的形式符定义为一个传统几何学中的“点”吧。道理有二:
1、“点”无所谓实际具象是什么,天地万物,乃至宇宙本身都可以化“点”而可“道”观。
2、“点”无大小,无量纲,缩放自决,除了不自容,则可尽纳万有。亦以为“道”观。
即便定义成“点”,依旧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这个点究竟是几个维度的点?二维的点好理解,就是个平面圆;三维点就是一个静态球;四维点就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球。那么一维点呢?该是个什么样的点?
在欧几里得几何中,点是空间中只有位置,没有大小的图形。点是整个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基础。欧几里得最初含糊的定义点作为"没有部分的东西"。更加一般的情况下,点被表示为一个有序 n 元组:(a_{1},a_{2},...,a_{n}) 其中 n 为点所在的空间的维度。一个点是一个零维度对象。(引自维基百科)
由此看,道的形式符就应该是可以对应于这个没有维度的“空”点了。没有人对这个空点给予相应自然物的赋义。这个纯粹的空点,大小无穷、包容万物。
西域以这个空点为基础,创造出了几何学,描述了可见的物质世界。基于几何基础的数学,描述了三维体之间的运动关系。而易典也是基于这个空点,从而讲述了物象维度之间的关联关系,并以此推到出万事万物以物象维度变化而的变化生消关系。
所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易学与西域之学在反映自然世界的最基本形式学层面上两者是完全相通的。都是化“空”为“点”,回避了“空”的原在自然属性。以“空”作法,规矩实象。两者在方法论基础都在以“点”盖全的一致条件下,却走向了两个完全相反的路径。西域以解析该“点”为基本范式,发展出了科学体系,易经以归纳该“点”为基本范式,发展出了易术体系。西学化虚空为“实”,以“实”求实,以物实为其“点”求实物。易学则保留了虚空之“虚”,以“虚”求实,以物虚为其“点”求物实。在方法学特征上,西学化整为零,细细碎。易学则方圆相依,大一统。走到今天,两者都来到了共同的绝地——空点真的“空”吗?西学把这个问题推到了极限,这已成了当今人类的一个必答题。殊途同归,中西并流,同一个世界可以用不同解法,到最终,其本源性问题,不会有两个答案!
稍后画个图,便于比较一下异同。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