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rcm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为什么人脑可以虚拟现实?Discussion: Why can the human brain be virtual reality?

  [复制链接]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41#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02:17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头脑关于宇宙的景象都必定是运动的?这是因应于人类处在的自然序次,由此决定了头脑中的物质宇宙是旋动性质。

毫无疑问,头脑景象是通过观测行为而获得的。在观测物质宇宙这一旋动系统时,因为其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处于运动状态的,故而就必须设定系统中的某一个层次或质点是相对其余部分是“固定不变”的,即比对条件,通常也称之为惯性系。

由于物质世界中的任何层面或质点,其时空特性都是内秉性的,其时空特征是时间一维和空间二维所共构而呈的。换言之,内秉时空是物质事物各自“内部”独属的相互比对的构建基础,相对其“外部”世界,则发生身份转换,成了更大质点的“内部”粒子。如果质点内外的的电弧旋相互交织,就是普通意义上的“凝聚态”,如果相互有所界定,则呈“离散态”。所谓的凝聚,本质上是各自时空的一体化,即簇化,最多见的是原子、分子状态。这些簇化体对外呈现的已不再是各自独属的内秉性时空特征,而是集体化的群团时空特征。

虽然原子和分子都是簇化构造,但性质截然不同,分述如下:

原子是沿类弧子构造的时间轴簇化生成的结构体系,是一维度双矢向外展衍生态它表征着原子之间系统化条件下的能量等级范围,称能域,简称。也就是说天然元素越多的系统,其能等范围就越是宽阔,称宽域能系,相对应而言,则狭窄,域能等。举个例子,地球就属于宽域能系,而太阳就属于窄域能系。原子世界是“刚性”的,或说“不可数的”、“不可拆分的”、“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的”,一旦强行拆开,就会被彻底破环,全部化转成了能量而永不可复。原子是物质世界相互存续化的天然“底线”。

分子则是类弧子构造的沿空间轴簇化而生的结构体系,维度对称性内聚衍生态它表征着分子之间系统化条件下的能量级差比度,称能度,简称。也就是说分子的构成越复杂的系统,比度越大,系统越不活跃,称低能(度)物系,相对应的,分子结构越简单则越活跃,比度越小,称“高能(度)物系”。举个例子,有机类分子普遍而言比无机类分子的比度相对较高,所以有机类分子的相对化学活性要低于无机类。分子世界是“柔性”的,或说是“可数的”、“可拆分的”、“可复制和可再生的”,只要所处在的能域稳定,就不会被彻底灭绝而生灭无绝。分子是物质世界相互离散化的天然“界碑”。

人体虽然是由原子作为其底物的构建体系,但并非简单的堆积。而是依据其所处在的能域而构建起来的具备某一确定比度的簇化系统,是参与其中的所有原子弧合簇化而成的一个内秉性三维时空场相对稳定的“质点”。系统的内秉结构特征,决定着其参与外部环境的系统性能量交互作用及过程,从而得以动态存续。本质上,生命过程就是能量交互的形式结构在其内秉时空场上的拓扑过程。生命个体的射影几何学结构特征就是机体(空间线)相对于寿命(时间线)的旋转不变性。换言之,生命现象其实就是电弧旋的二维空间几何结构沿一维双矢向时间线自始(生)至终(亡)地完成一次震荡的系内能量交互作用的时空场构造的全拓扑过程。

同理,把人脑看作一个相对的“单独”能域,其系外能域即人类机体。若人类机体的“外部”生存环境(如地球)提供给了生命体是沿着的顺时针时间矢向的拓扑过程(成长过程)的话,那么,机体“内部”器官的成长则必定是与之相反的逆时针时间矢向的拓扑过程(成长过程)。这是一个空间同时而时性却逆反的双拓扑过程。换言之,是一个特定的能量交互系统(譬如人),其在某个宽域能系的条件规制作用下,其系统能量比度自高向低所对应性时空场级联性变化的连续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生命过程,不断的变化即成长。

也由此上诉解析可知,生命是一个天然性的自发过程。生命现象所需的必要条件:

1、能量的交互
2、足够的能域
3、足够的比度

生命体内外的正反双弧旋过程,本质上是能量在该系统(人体)内外的交互转渡过程。尽管系统内外的簇化结构是多样性的,但其相互之间所有的能量交互的作用规则和传递基态则是全同的。无论是天然原子系统或是分子系统,它们相互间的能量渡让的基态形式是电态(或习惯中的电子态)。宏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还是以电态为最终方式为条件基础的。换言之,没有能量交互就没有电态存在,没有电态就不可能有物质存在。物质无论大小,类弧构造(类弧子)就是他们的全息共象。物理现实中,也就是类弧子的体系化——弧簇构造。弧簇基于衍生基础和矢向,分为空间构型性弧簇(也就是原子层面以上的物质存在状态)和时间构型性弧簇(所有的天然元素)。空间构型提供了系统占位“大小”的测度可能性,而时间构型则提供了系统存续“长短”的测度可能性。

好了,处于空间构型弧簇序次序列中的人类,其头脑中关于其环境映像的产生机制是怎样的呢?

人体(弧簇)与其之外的任何物质状态(弧簇)交互时,都是通过电态而加以实现的。所谓的感知作用,也就是说是观察者原有的时空拓扑结构与被观察者原有的时空拓扑结构相互之间的发生的拓扑并合过程。这个并合必须遵从弧合倍率及相应的电弧旋的结构规则,也就是说并合必定要以两者间相互适配的弧合交互建构为前提条件的,换句话说,直接参与并合作用的并非是双方弧簇的“全部”,而仅仅是某些与构建“新”弧合有关联的“个别”部分。通俗地讲,是从通常意义上的物质“表面”起始的。那些参与的“个别”,构成了并合表面化进行的许可和依据,也就是相互吸引,否则并合将会被自然禁止。被禁止的结果,或是互不兼容、或是排斥作用、或是物质状态破环(原弧簇结构的多样化裂解)等等日常所见。

一旦合并得以实现,譬如直接的光、电、磁级别的能量交互,生命机体系统无论是获得能量还是损失能量,都必将引发原弧簇结构在其与系外矢性相反的内秉性的电态流布构型方面的改变,这些改变反映在形态学上即形变。正是这种逆反性电态流布构型的系统性变迁并导致其发生了对应性的系统性形变结果,才使得物质事物对外部环境具备了“互动”可能——此曰相互作用。在足够能域和能差比度的条件下,这种互动将有两两作用的简单方式,转化为多系级联方式,譬如生命体。生命体的“互动”作用,现代生物科学中有一个专用名词,即“生物性应答”。在不断的外部作用下(刺激),也即反复的并合过程中,生物性应答的持续叠加(对应电态流布的反复形成)就构成了生物条件反射的结构基础(电态流布的相对“格式”化)。将这种内源性的级联化电态流布反射与其他方式相互“并合捆绑”,经过一定的反复关联后,刺激物就会因此而发生“置换”,也就是说,即便没有了确定的外部物理性刺激,也可以诱发类似直接的物理作用的内源性级联电态流布的产生,引发类同的生物性应答效应。例如:不少人并非眼见为实,仅仅是听到了他人在说“葡萄”就已经挡不住的想流口水了那样。

这个机制很重要,这是人脑可以产生出与外部现实世界高度相关的虚拟态世界的天然机制。

一个有趣的事实,人脑自身并不觉得其旋转,不觉得自我本性上也是处于自旋状态的,为什么呢?

人脑中的虚拟世界也是一个空间沿时间的拓扑连续,时间规定了这个虚拟体系在簇化构造上的矢向性,提供了对虚拟进行“排序”在结构上可能性,从而有了时间箭头的感觉。拓扑连续所对应的空间状态,则提供了对虚拟安放“位置”在结构上的可能性,从而有了空间感。空间给出了对虚拟系统在关联方式性方面的统一化形式规范,于此基础之上,时间给出了关于虚拟系统在关联原则性方面的同一化抽象规范。由此构成了物质逻辑的起始基点。

在现实物质世界中,人脑“不转”是因为在需要一个静止参照系以便应对来自自然环境里纷杂运动状态并施加生物性测度时,最简单、最可靠、最行之有效的“信任”参照系就是它自己。如此一来,现实世界就开始围着虚拟而出的“自我”旋转不已了,这是人类的电态天性之使然。譬如时空连续体。这也因应了弧说常讲的一句话:人直了,天就拧巴了

于是,实际运动中的现实物质世界就不自觉的被“装入”了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平直时间和空间的框框里面去了,直到爱因斯坦先生把它的这个习性从脑壳里“抓”了一部分出来。紧跟着,量子论又抓出了另外一部分。剩下的任务,就是在脑壳“外面”把这两个部分如何合乎物质逻辑的“缝”在一起了——啊哈,这可是当代科学的最高境界呀,谁来做这个超级裁缝呢?

答案很简单:人人皆可能  

仅需那么一丢丢的改变:拧巴的人看弯弯的天。这样,才能找回那个舒适安然的宇宙自属的“真实”。思想一小步,人类一大步,加油!



当然,关于人脑映射自然现实的过程是包纳了极其复杂细节的过程。这里主要讨论了一些根本性的弧学认识性原理及意识产生的框架性机制。目的是为了激发众家想象,拓展思路。至此,感觉也差不多说明白,可以改聊些别的了吧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

主题

78

帖子

78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78
42#
发表于 2018-7-20 02:3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人脑可以虚拟现实世界的机制已经阐述清楚,感觉可以封帖啦!老兄辛苦!

5

主题

140

帖子

140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0
43#
发表于 2018-7-20 06: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eagles 于 2018-7-20 21:52 编辑

辛苦辛苦+1
引用:
啊哈,这可是当代科学的最高境界呀,谁来做这个超级裁缝呢?

答案很简单:人人都可能!


佛祖云:本自具足,阿弥陀佛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4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3 20:12 | 只看该作者
冷个丁儿地想到:“脑袋不是白长的,是用来想事儿的”。

不知如何想或许较之不知脑袋如何来的更现实一些。“用脑”和“脑用”应该不同。“脑用”指的是“想”被“脑”规定,而“用脑”子的则是“脑”被“想”规定。通常里,这是精神运动中最不经意的混同作用,反映在意识领域就是“对”或“否”是同源化的。换句话说,“明确”的意念的背后总是伴随隐藏在“模糊”。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45#
 楼主| 发表于 2019-4-24 14:43 | 只看该作者
用脑子“思想”脑子,感觉起来很怪异。

这种怪异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以往的思想,其过程中“没有”脑子,也就是说,脑子是处于“事外”状态的。而发生这一切的根源所在,是思维方式,也即源于感受和经验基础的现今最为流行的认识模式。

这种传统模式出自人类本能,是一种直觉为逻辑构建原则的初级模式。科学思维模式作为传统思维模式的典型代表,其本身一直在力图挣脱这一限制。科学通过数学方式,试图探索和证明出“模式”本身可以是外部的,与人类精神活动毫无相干的。而事实与否呢?一旦追究数学的基础——其原理和假设条件时,就会发现一个广而周知的缺陷——数学的合理性被其逻辑构建的抽象基础——几何概念——缺陷而被质疑。数学体系内部的“完美性”不等于其自然意义上的完备性。数学很重要,但必需从根子上改造“翻新”。这是时代发展逼近人类却不得不面对的基本事态。


不妨尝试一下:

在物质观念基础之上,思想任何一个逻辑自洽的事件,当把“忘我”唤醒,再将其“装纳”入那个原本自洽的事件中去时,就会发现,要么“事件”的原在逻辑崩溃了,要么该“事件”完全是一个不需要具备现实意义之“我”的抽象存在。

面对现实困惑和人类未来,精神活动的“本能化”模式,其变更和“升级”至关于宇宙存在的新的、高级别一些的思维模式是必需的。实现该目标的过程是多样化的,但其结果是唯一的。于此进程中,任何类别的新模式都必定要具备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既包括了“我”,又排外了“我”。

套用一个中国成语,即“天人合一”。


假如某一天“我”的虚拟世界及所思所想之模式与“天”合一了,那时的“我”就变成了“即我非我”,还是引用一个中国成语,叫:“替天行道”

其实,它与任何人都无间隙并存且时刻环绕,为什么难寻其踪呢?困难在于“我”对其外在情态的本能性排斥以及旧“我”对新“我”的自觉接纳与“无缝”替度。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

主题

78

帖子

78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78
46#
发表于 2020-3-3 21: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渍迹水垢”对应于记忆形成的脑生化反应。——审美过程中的美感是大脑虚拟现实的一个反应态,重新来看这个帖子,答案若隐若现。

5

主题

78

帖子

78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78
47#
发表于 2020-3-3 21:5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在看美学审美机制的美感原理,重温这个帖子,答案若隐若现。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48#
 楼主| 发表于 2020-7-28 12:59 | 只看该作者
Hufeng 发表于 2020-3-3 21:50
在看美学审美机制的美感原理,重温这个帖子,答案若隐若现。

人都“美”了,这世界就该“丑”了。鉴于这世界的多样性出自其唯一性,故而,人们难可尽美尽善。

不足才是人生!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4-26 05:33 , Processed in 0.68723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