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rcm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为什么人脑可以虚拟现实?Discussion: Why can the human brain be virtual reality?

  [复制链接]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34#
 楼主| 发表于 2018-7-15 01:33 | 只看该作者
这堵“墙头”是什么呢?

它就是宇宙中被称之为“物质”的形态及其运动的原在性基础——电态。或者说,其实也是本性上与之全同的人类自己。

试想一下,一个处于相对“极限大”(空间)和“极限小”(时间)之间的“质点”如果不依赖于时间和空间间的交互作用,这个“质点”可以移动吗?所以,时空交互场是任何质点(物质)赖以存在的根本内因。

也就是说,通常意义语境中的时间和空间——即“日常时空”,并非是由某单一时间和某单一空间交互所决定的一个独立体系,而是由其间所有的物质质点(天然元素为最小时空单元)各自所自属的内秉性时间和空间交互场所共同组合构建成的多维化复合体系。也可以理解成现代科学中所谓的由系内各个质点贡献而成的“引力系统”。

平常时空中的所有质点的内秉性自属时空,体现出了物质质点的所谓独立性。所有质点的内秉性时空场之间的相对性,就是物质质点的关联性。由此而形成了由众多“单一”质点以及相互关联“共构化”的关联体——日常时空。

决定这个日常时空体空间维度的是体系中那个拥有相对空间最大值的“个体”,例如人与地球的关系。决定其时间维度的则是那个拥有相对时间最小值的“个体”,例如人与物质原素的关系。

这种关联组合状态自身的扩展极限是什么呢?很简单,是电态。其极限大是光速,极限小是“湮灭”,也即光化或磁化。表观上看,系内质点将呈现出越小越快且寿命越短,越大越慢且寿命越长的普适性规律。系统的寿命取决于“”,而系统的快慢取决于“小”。例如在日常时空中,宏观方面看,那些山啊、树啊的都体量大于人,因此相对寿命就偏长久一些。以此类推,太阳的“命”长于地球,银河的“命”长于太阳,等等。在微观方面,在物质原子系统内光速限定的条件下,粒子越小也就越是“命”短,到了夸克那里,“命”短到了甚至被“胶合”住而难解难分了。

为什么呢?从一个“质点”意义看宇宙或看待“日常时空”,其实质也就是从一个“电子”看宇宙和世界。科学方式及其成果发展至今,已经给出了最简明直接的证据。不是吗?关于极限态间的连续状态中所有质点之间各自“极限大”间相互可比性的目前最好的理论学说——爱因斯坦相对论;而关于该连续体中所有质点之间各自“极限小”间相互可比性的最好理论——量子论。

解析讨论至此,回过头来再看人类头脑,它里面所装着的那个“世界”究竟是真实宇宙的直拟状态或说全同复制?抑或仅仅是其本性关于宇宙真实的转化虚拟状态或说扫描叠加?作为自然极限态——宇宙时空——之间的“小混混”,人脑运行的最高系统状态——理性——究竟还有几分关于“真实”的可靠性?不对它的灵魂主宰——人本主义世界观进行彻底地批判和摒弃,头脑的本性自救还有其他更好的途径可循吗?

“墙头”就是自己,拆掉它仍靠自己。

但,新问题来了:没了“墙头”,何以找“北”?

好在人的本性不是时空,而是时空中的某个层面。时空里藏着人脑自救的全部秘密。理解时空本质,才能懂得“存在”,这也是唯一可行的出路。鸵鸟政策是毫无意义的。

在日常时空中,通常是电子看不到的,就是不存在且无以证伪其合理与否的;而时空看不到的,也是不存在且无以证伪其合理与否的。关于宇宙真实,除了本性之理,还有那个令其得以存在的“存在”之理。所以,关于真实的“眼见为实”的命题原本就是一个伪命题。一般意义而言,实证主义最大的益处并非是检验真实,而是对“小混混”自身内秉的那种天然性自由度施加限制——证伪。

存在即合理 = 不存在也合理,就看是“谁家的”理罢了。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33#
 楼主| 发表于 2018-7-12 18:31 | 只看该作者
换个方式理解一下“极限端”和“初始端”。

采用时间表示“极小端”(初始端),空间表示“极大端”(极限端)。物质处于极小(时间)和极大(空间)之间,叫做“不大不小”好了。

解析一下看看呗。

从这些“不大不小”的中间状态看,也就是从以物质为原点的观察“立场”看,时间和空间虽然相互分立,但不可相互分离,两者是处于相互交互的“共体”状态。否则,物质将会失去自身的存在基础——时空。无可置疑的经验和知识至少目前为止都证明了一个观测事实:尚未发现脱离了时间和空间,或仅仅脱离了时间,或仅仅脱离了空间的物质形态。

而时间和空间的基本关系其实就是一个相互比值的关系,表述这种比值关系的是物质的运动速度。速度是相对的,也有两个极端,一个是静止状态,标为极小,或零速度;一个是极速状态,标示为光速。所有的物质形态,本质上都是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中间态(不大不小),或说物质是处于相互分立而又共体的极小和极大之间的关联态,也就是说,任意物质都有自己所独属的特有时空场,换言之,任意物质的时空场都不相同。

从物质层面看,所谓的“极小”和“极大”不是绝对的,它们只有在同一时空场中才能具备其基本物理意义——相对条件下的绝对性。也就是说,任意的一个同一时空场都必定有两个速度极端——零速和光速。零速意味着时间最长空间最短的运动状态,而光速则意味着时间最短空间最长的状态。物质形态所传达的正是这个同一时空场两个极端之间的过渡性连续状态,这一过渡性连续状态在科学中常常被定义为:物质性状

其实,物质性状并不能全面和精准的表达出极端(点)之间完整且实际的过渡状态,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这个原原本本的“同一”却不得不求助于另一个“同一”的加持,方可“正名立身”。简言之,物质世界中,物质的存在性,不是被自属时空场所自决的,而是被一条铁律:同一性必须被非同性证伪。

啊哈,这就好理解为什么当代人类实证主义广泛流行,名利之心泛滥了。原因该有多么可笑,因为你自己不能自证“你”是否存在!想证明你自己,就必须与他人比较,通过差异性的大小,来证实你自己的“你”存在性。呵呵……

至此,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科学方式运作下的理论
发展极限必是二分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很清晰地可以看出,相对论描述了非同性(具体物质之间)如何实现彼此“同化”的相对关系律;而量子论描述了同一性(单一具体事物)极点间是如何连续过渡的基本律。正好比两人说的是同一个墙头,却分别处在了墙头的两边儿。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32#
 楼主| 发表于 2018-7-12 01:39 | 只看该作者
头脑经验中,很多印象都是因出于习惯,或说本性使然。

譬如人。人是一种物质性动态存在,其最方便简洁的信息整理方式是“假定”自身是非动态的“静止”,令其外周可及的所有事物都相对于自身的这个“静止”而建立某种以自我为中心化(原点)的印象标记(坐标)体系。这原本是一种生物习性,例如生活领地、自我私欲、防御间距等等,也是身处周围多样化的事物运动环境时最低成本的、安全有效的关于环境状态的评介方式。而习性长此以往转化成习惯,也可以说,习惯是习性的初级“格式化”状态。之所以会这样,究其终,还是其存在的运动属性所决定的,换言之,本性使然。

基于习性而获得的种种印象,其初始组织结构是原始的、景象化的、杂乱随机的且自我理喻的。在长期相对稳定的外环境持续作用下,这些初始态的印象堆积中的不活跃部分(外界的稳定因素部分)就会被不自觉地缺省(习惯的起始)而固化沉淀,进而形成印象体系中的坐标标识。这些标识越多,习惯性就越强,反之则弱。例如实验动物的条件反射训练就是这个道理。习惯在本质上与习性是一样的,两者间并没有任何根本性区别。

习惯可以看成是习性被自我所强化的程度度量状态。

进一步看,个体习惯之间的相互差异性,构成了种群内部分享原本的自我印象的可能性条件,也提供了对众多单一的自我习惯中所含纳的共性习惯进行群体化整合的基础——种群习惯的初始化——共象初成。对于人类,共象渐成的标识很多,诸如饮食习惯、起居方式、语言、文字等等,但不包括科学。

科学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要条件是种群的共象基础,其次是关于共象系统的足够多的描述性标识。也就是说,科学也是一种习惯,是有关共象标识体系的继发性整合,或说对标识加以条件化的处理——抽象初始——使印象标识不但脱离了个体印象的经验基础,也脱离了共象种群的本能基础。

也因此,科学是有原罪的,其原罪之一是对本性的无意识缺省,其二是对人类生物习性的过度强化。

简言之,个(自)象是共(互)象的原生体,而共象是抽象的原生基科学本质上是关于共象的抽象体系。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

主题

78

帖子

78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78
31#
发表于 2018-7-11 09: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江南游子,……,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30#
 楼主| 发表于 2018-7-11 02:37 | 只看该作者
注意到中国的一位生物学“大咖”涉及到生命本质问题的报告。其核心观点是:

1、物质世界是由三个层面组成的:宏观层面、围观层面和超微观层面。
2、生命的构成是“一堆”粒子。
3、量子纠缠(体系)既是生命的本质也是其认知极限。

听起来很有道理,实则很荒唐。

首先,忽视了生命存在的三个基本物理相在性能方面的非同性(固态、液态和气态)。如同在说“冰块可以蒸熟包子”那样,也就是其抹杀了物质的存在形态与物质的运动性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其次,掩盖了物质运动与其条件之间的必然律的问题。人类处于物质宏观层面,貌似可以得出其受控于超微观层面的逻辑必然。如同在说“水的相变与温度无关,怎么变还是水”那样,直接抹去了水相变所必需的温度、压力等相变条件。

此外,回避开了至今未解的量子现象谜团而将其直接可信的引用为其推导依据。缺省了最关键的直接问证:宏观层面的人类所发现的量子纠缠现象,究竟是基于人类存在的对应宏观条件下的变异现象,还是所谓超微观自身的原本相貌?如同在说“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且是无条件的”那样,想当然的把物质形态作为了自然存在的唯一形式,而置能量其全同的相对论性观点。


多说几句:

物质运动是永恒的但并非是无边界性制约的。

量子纠缠现象为什么不可以理解成是运动与运动之间的一种惯性状态(能量的恒持状态)?设想一下:是否是因为人动了才天地动?这个“天地动”为什么不可以包含着真的“动”的和真的“不动”?对于一个动点,什么才是真的不动呢?相对论给出了部分证明,即光速是物质运动的极限。也就是说,一个动点的运动速度等于光速时,这个动点就不能再“动”了。光速是什么含义?其实不过是空间和时间之间在物质层面的极限关系的度量比值而已。有没有超越时间和空间条件的物质存在呢?目前最先进的科学理论所秉持的观念是“没有”。

时间和空间是什么?凭什么它们的相互比值就决定了一切运动的速度?并且还规定了一个不可超越的“极限”?这个极限不但管控着日常宏观界,精细微观界,还无可否认地管控着所谓的“超微界”?这不正好说明时间和空间最起码也是物质运动的基本条件性限定的参与者吗?

另一个有趣的假想是:处在一个动点上看世界,运动必然会有一个最大的距离尺度(光速),但如若在一个光速看世界,能否说相对离开的距离越大,其速度越高,最终达到其极限(光速)呢?这如同一个人在车子上看地面上的人,一个在地面上的人看车子上的人。除了相对速度,他们都也可以宣称自己“没动”,是对方在动,不是吗?所以,光速其实是相对速度的极限,绝非绝对速度的极限。绝对速度间的互比就是所谓的“引力”现象。

进一步想象:最大相对速度(光速)条件下,处于其两个“端点”(假定分别称之为极限端和起始端)的观察者之身心体验将会如何呢?很显然,在极限端的人们必将感叹“时间苦短”,而在起始端的人们必将感叹“空间悠长”。换言之,要想换取时间的“长”一些就必定伴随着空间的“短”一些,反之亦然。

呵呵,这下子就妙了!

显而易见,人类存在是有条件的,不仅仅是被限定在物质形态,还必定受制于组成其具体成分所处的边界条件(即时间和空间条件),不是吗?人类究竟算是在哪个“段位”的呢?是极限端还是起始端?还是两者其间的某个位置?

结论很明确:不在任何中间地带,只在两“端”其一。这个唯一的“端”,要取决于人类怎么看,若从极限端看,则人于“极速”态,人动而天地(时空)不动。若从起始端看,则人于“静止”态。人不动而天地(时空)动。剩余的中间地带,都需要拿光速来进行折算。包括人在内都是处于“半动不动”的状态。

啊哈,怎么“一个不留神”露出了相对论的两个立论前提假设条件背后深深隐藏的原理啦?这个“原理”怎么和量子论背后也深深隐藏着的支配原则如此这般的“貌离神合”呢?

不是吗?!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29#
 楼主| 发表于 2018-7-10 19:59 | 只看该作者
换言之,就是:

如果基于“之前”的印象,相关的思想还是“你的”思想吗?
如果基于“之后”的印象,相关的思想还是自然的原本吗?

抑或“之前”和“之后”都不可以得出人脑印象与自然图像之间的严格“保真”关系的话,那么,如何确定人脑的思想就是可靠的自然信息呢?如何确认人脑虚拟出的图像必定是现实图像的模拟版本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28#
 楼主| 发表于 2018-7-10 05:43 | 只看该作者
暂时不考虑人脑是如何形成其对世界产生印象及其与外部世界之间信息交互转换的具体机制,仅仅考虑自然世界图景与人脑所生印象之间的实际对应关系时,也不得不提出两个基本疑问:

1、人脑中的印象是出现在人脑启动其“思想”之前还是之后?
2、如果之后,由此产生的印象是究竟是人脑的还是自然原本的?如果之前,人脑的思想是否还有必要?

由此而演化继发的问题相比于上诉两个基本疑问会更日常化,更繁杂的多,不是吗?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5

主题

78

帖子

78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78
27#
发表于 2018-7-9 03: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又仔细看了看还是烧脑啊

5

主题

78

帖子

78

积分

特邀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78
26#
发表于 2018-7-9 00: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烧脑啊!但还是很有意思的!

5905

主题

6600

帖子

7160

积分

坛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7160
25#
 楼主| 发表于 2018-7-9 00:03 | 只看该作者
“心”和“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心”特指意识能力在结构上整体完备性,而非理性能力的功能实践性。常言所说的“心智”指的是心(意识)用的常态功效性。而“思”指的是意识在时间向量上变化的格式状态,“想”指的是意识在空间向量上变化的格式化状态。“思”与“想”虽然都是被格式化的过程,但格式变量不同,相互间存在着一个格变关系。

例如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浙江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的“心学”之说,其核心观念是“心即是理”。其心学本质是一种把“心”的结构性(空间性)和能动性(时间性)相互扭对而构成的一个系内逻辑自洽体系。

举个例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莫比乌斯带(圈)


如果把“心”比作一个莫比乌斯圈来看的话,“圈”(带)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相对于“圈”(带)本身而言,其系内的逻辑是完全自洽的。因为其逻辑原则已经通过对自身180度扭转相对而导生出带(圈)的结构性改变所规制了,也就是说被“心”的格式化处理过了。"心"之所为的能动性主要取决于“圈”的大小和“带”的壁厚,而并非其内在逻辑性所可约制的。圈子如何可以变得更大更宽呢?“行”也;带子如何才可以更薄更透呢?“理”也。因此,心学强调“知行合一”,相互加持。在知、行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广行穷理,“互为表里”。

一个“心”用之法,把“思”和“想”之间的时空格变关系给掩盖掉了。让事物间原本的相冲相合运动在自然时空基础上所自发形成的自然逻辑关系,因空间扭转所致使的格变在连续性上的相承性被“裂解”了,“心”变成了取代物质世界本体存在性的自洽两面体。
大道至简 万物于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小黑屋|国际弧学研究会    

GMT-7, 2024-5-18 03:29 , Processed in 0.60631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