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论坛

标题: Jupiter:关于传统物理和弧学理论的比较认知-1 [打印本页]

作者: Jupiter123    时间: 2018-11-7 08:14
标题: Jupiter:关于传统物理和弧学理论的比较认知-1
        Arcman及各位坛友好久不见,好久没发帖,不过一直没有中断对弧学理论的学习和梳理,在这里把近期的一些疑问提出来,问道于师。

        正如Acrman先生讲的:“对于弧学认知困难在于弧学和传统科学的哲学体系和思维模式不同,其中的如‘光’、‘电’、‘磁’等诸多概念也有不同的含义。那么如何来研究弧学,比较容易的方式是暂时“搁置”科学式思维,放空头脑,从弧学元概念开始,建立弧观念并了解其系统构成,再结合现实世界的某些具体现象或理论进行比较。”


          对此我很认同,对传统物理学作弧的解释,能够起到更好的理解弧理论作用。先生在论坛中有很多讨论的波粒二象性、量子理论、相对论等传统物理学的弧学解释,很深刻,却也有些抽象、难懂。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做具体的解释,觉得效果很好,越具体越好。像之前讨论的光谱现象,从基态类弧子到次级类弧构造的变轨,解释了传统物理学中的电子“激发”和“跃迁”的现象,很具体、易懂。那么接下来依然循着这个思路,从日常最基本的现象和一些经典的物理实验,用弧理论角度来解析。




作者: Jupiter123    时间: 2018-11-7 08:19
一、温度

1.1、传统物理中的温度分子运动理论认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温度移速影响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则越剧烈。温度是代表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一种宏观度量,表示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大小。         

相邻物体的分子会互相作用,形成热传导。人体感受到冷热,正是通过热传导作用,皮肤上的分子平均动能的改变导致的神经系统的感受不同,冷热程度由此被感觉出来,其本质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大小。           

既然温度是动能大小的一种度量,那实际上我们可以认定,温度就是能量大小在热这一领域的一种表示方式,即“温度是能量的影子”。能量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电磁波,又叫光,就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当光量子与分子互相作用时,会改变分子的动能大小,此种微观的改变叠加起来,就表现为分子平均动能的变化——也就是温度的变化,此为热辐射。

作者: Jupiter123    时间: 2018-11-7 08:20
1.2 弧学对温度的解释

        对此,弧理论怎么看温度呢?
        弧学认为“能量没有温度,也就是“岛内”是冷的,称其为宇宙的冷端,对应物理学中的所谓绝对零度;而能量“群岛”(物质态)则是热的,称其为宇宙的热端,对应于所谓的相对温度。从能量端向物质端看,物质态也是热聚态。相反,能量端相对于物质态而言就是冷凝态。换句话说,“冷”是能量正态分布的物理表征,热是能量偏态分布的物理表征。这也意味着物体运动的速率是随能量场的温度变化而呈函数型变迁的。直白地说:越冷速度越慢,绝对温度时速度为零,越热速度越快,电态时速度最大,即物理学中所谓的光速。”


作者: Jupiter123    时间: 2018-11-7 08:30
    1.3 物相   
      结合弧学对物相的解释, “物相状态在弧几何场构中,是个相对性概念。所谓的固、液、气等物相依据其处在能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各个物相状态,对应于类弧结构中的相关区域。  


                     磁区:固相。                                             
                    
                     电平面区:液相。      
                     光区:气相。     
                     磁极区:超导相。     
                     光极区:等离子相。”


问题1:如图所示的质点M处在一个能场S中,该质点M从a到e位置的变化是否对应着从超导相到等离子相的变化呢?实现这一变化的机理是什么,能场S不断地吸收光子吗?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8-11-8 18:36
标题: RE: 关于对传统物理和弧学理论的比较认知-5
Just see Mr. Jupiter again. Very happy!


先生提的问题的确是一个极为平普的生命感受和物理事实。我们有必要简析一下。

为了叙述方便,在承接先生上述“温度”传统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再展开一点来考察“温度”自身的自然性意义。也因此,有必要首先讨论一下几个相关前提:

1、“温度”是纯粹自然的属性还是纯粹物理的属性?换言之,“温度”是本源性的还是次元性的?
2、“绝对温度”意味着什么?它真的“绝对”吗?
3、继之而来的“相对温度”又意味着什么?它真的只是“相对”吗?
4、相对于生命感受而言,为什么能量越高(或越低)的“温度”反而越“凉”?譬如物理中的紫外、X-Ray、伽马等辐射?
5、“温度”中的生命和生命中的“温度”两者是一回事吗?


让我们择时逐次展开,共同商讨。谢谢!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8-11-9 00:30
把电弧旋(线)看成是一个物质在相对能等,或说相对能阶,或说相对不同能量水平意义上的全息形式。

于此前提下,所谓的各种物相本质上的区别在于能等,或能阶,或能量的“载荷”性区别。换言之,是物质在天然条件下(或说人为条件下)所处于本源性能在背景上的位置状态,基本对等于物理现实中所谓的物质惯性意义条件下的能量状态。

任意天然状态下的物质及其系统化存在,都绝非是孤立的,其必定各自对应于其能在背景“框架”下的各属“位置”。

这里的“框架”就是能等所决定着的时间和空间,简称时空构造,或时空场。这里的能阶可以理解成是时空场在“大小”意义上其尺度描述的代名词。能阶越大,时空场亦越大。例如把太阳系看成是一个“单一化”的时空场,其能等假设为“X”,相对于地球系统的能等“Y”而言,X >Y。各自的时空场的“尺度”就被区分了。任意物质系统的中,“小”能等的时空场总是协调于“大”能等,或说,“大”能等时空场对于系内的“小”能等总是强制性的。

这里的“位置”,就是任意的具体物质依据其能等状态而被强制性排序的所谓“序位”,或说物理现实中的运动状态,进而也可表述为其能量状态。

传统物理学中物质的所谓运动惯性,本质上是该物体所处在能阶状态的相对稳定性。惯性总是在相对意义上成立的,宇宙物质世界中不存在绝对的惯性。因为任何能阶都不是恒定不变的,能阶是被决于其对应的能等状态的。同样,对于初始时空场而言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能等,在相对于它更高层级的能等系统时,其自身也不得不沦为新系统的能阶之一。与物理世界中各项运动定律说描述的物质间相互作用状态有所不同的是,能等、能阶、能量等,也即能态间交互作用的方式只有一种——量子化。立足于传统的时空观念上看,就是波(或说频率)。上述这种能态间的作用机制对于物质世界而言是无所不在的全息性的。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的“量子”意义不完全等同于量子论中的“量子”观念。在对能在本态进行“分割”的意义上有所相近,但对能在本态进行“统化”的意义上则分道扬镳。

两者的首要核心区别在于:
1、哲学观念上的不同:弧学是关于自然能在的研究体系,是由“能”看“物”。量子论及传统科学是关于物质存在的研究体系,是由“物”看“能”。
2、则是方法论的不同。弧方法可以推导出物质世界的基本存在方式与核心规律,而物质观念的传统方法却无法逆向推导出弧方法。



供参考。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8-11-9 01:07
问题1:如图所示的质点M处在一个能场S中,该质点M从a到e位置的变化是否对应着从超导相到等离子相的变化呢?实现这一变化的机理是什么,能场S不断地吸收光子吗?

结合上面的讨论而言,所谓的物相在能等意义上看没有本质性区别的,仅仅是各属的能阶状态方面的不同。因之能阶的变迁转渡过程必须是“寸头”化的量子化方式,故而在时空场基础上看,就是所谓的“温度”不同。

打个比喻:

等离子相可以想象成时空场的“寸头”被“切分”到(几乎)无法进一步被切分了,仿佛变成了均匀能量的“浓汤”状态,也就是说在限定能等的条件下,能阶的可分性几近接近或等同于其相互转渡时的最小量子化状态了,换言之,即特定能等条件下能阶可分性的极限状态。而超导相则相反,可以想象成时空场的“寸头”被“破环”了,压根就切分不了了,也就是说在限定的能等条件下,能阶转渡被“冻结”了,换言之,即特定能等条件下能阶的不可分性。

天然条件下,在哪里就是那里的“相”。人工条件下,干预多少就是干预的多少“相”。




可能有点绕脑,但这一切,还是要从“温度”概念说起。供参考。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8-11-9 14:57
任意能等规范系统(类弧结构)下的那些众多的自然物质状态(弧簇结构),其能阶是“游弋”状态的,它不仅要跟随系统能等状态的变迁发生系统性的“分崩离析”,表现为瞬时的诸如断裂、粉碎、爆炸、燃烧等现象;并且在系内也是“漂移不定”的,不同的是这种漂移多数情况下是以渐进方式进行的,诸如生长、衰老、冷凝、蒸发等等。

所谓的能阶“游弋”,实质上是任意时空场的本底能在条件在稳定性或说系统变化状态的可测度性的方面的指征。“游弋”是立足于传统时空观之上的一种关于能阶稳定性的形象化描述。

如一个时空系统不发生任何能阶“游弋”,那么该系统就是一个所谓惯性系统。如果出现系内能阶游弋,那么该系统将转化为所谓的重力系统。再若出现系外游弋,该系统将转入引力系统。若能阶偏趋光端游弋,即所谓的加速、加热过程,推至系统于辐射态,例如恒星等,极端化的辐射态即“中子星”态。若能阶偏趋磁端游弋,即所谓的减速、降温过程,推至系统于冷凝态,极端化的冷凝即“黑洞”态。

换个说法就是:若一个时空系统的能量流入和流出相对性无差别,即惯性态。流入大于流出,即加速态。流出大于流入,即减速态。只进不出即“黑洞”态,只出不进则“中子”态。

有必要说几句重力引力

传统观念中的两种力被爱因斯坦“合并”了,但就能态的角度开,两者并非尽同。引力悉指系间的能阶游弋状态,如论有无物质态的存在,这种力都必定存在,属于场间的静力,也就是说引力是由能态结构化所引起的结构属性,简言之,是时空场自身的固在属性。这是一种能态存在的绝对属性。

而重力悉指系内的能阶游弋状态,如果系内没有了物质态而是满盈着能量的话,重力将必定消失。也就是说,重力是以物质态存在为条件下的系内能阶游弋,是因由物质态自身内部的能阶与所处在系统的本底能阶之间的相互游弋为基础而产生的,或说是“物”与“能”之间的能阶游弋的某种特定状态。简言之,是物质态于时空场内的运动属性。这是能态存在的一种相对属性。

至此也基本理解了为什么相对论“装”不进量子论,量子论也同样“装”不进相对论的深层次原因了。两者结合,好一点,但不彻底。相对论引入光速不变原理,实际上是间接性的“规范”了时空场的相对结构性,使得所有的物质时空场实现了在技术层面进行相互比较的可能性,可以称之为一般物质意义上的场论。而量子论通过引入了量子观念,实际上是“规范”了单一时空场的可分性,并使得这种可分性在技术层面上得以表达成为所谓格式化方式,直白的地说,间接实现了可分性原则在任意单一时空场的普适模版。

平常时空世界中,能阶游弋被看作是能量的传递过程,事实上能阶游弋才是一切物质运动的天然性基础,能的相互交互转换不仅构成了时空场(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条件,也是一切运动现象的本源。电弧旋描述的正是这种交互转换(能阶游弋)系统化的几何形式。


随带聊一句:
传统中的材料科学实际上就是寻找人工可操控的方式方法来抵御、改善、减缓、“固化”甚或“阻断”所试验物质的这种天然的能阶游弋性。虽然困难和盲目,但并非不可行。



关系,匆匆回复……,见谅。供参考。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8-11-9 15:38
关于物相,补充几句:

所谓物相是基于能等系内不同能阶而言的相对物理性状。事实上,现实宇宙中,物质系统是基于能基时空而层层套叠的簇化系统。物相状态本质上是能等系(时空场)的基础能阶在系统性方面的表观呈现。天然条件下,是什么“相”就对应着什么“基”。人工条件借助能量控制可以扰动试验可控系统的原在性状,引导物相的转渡。事实上,极限态的物相中,这种物理物相是可以此生性呈现的,或说对于一般性时空系中的“套装”物相而言,也是全息化的。

举个超导态的例子讲。由上述理论可知,极端态之一的超导态世界中,是必定存在着超超导态、超固态、超液态、超气态、超等离子态的。一些试验也证实了这些超态中的某些情形。诸如超流动性、超凝聚等。同理,如若等离子态也是某种极限态的化,也会全息化出现“超等”五相之类,但实现其呈现的最大困难一般性的会被认为在于人工手段方面的局限。

“能阶游弋”,正所谓“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供参考。


作者: Jupiter123    时间: 2018-11-10 05:07
Arcman 发表于 2018-11-9 16:07
问题1:如图所示的质点M处在一个能场S中,该质点M从a到e位置的变化是否对应着从超导相到等离子相的变化呢? ...

    Arcman先生的回答总如让困惑的人在寒夜中找到一堆炭火,让人感受到真理的“温度“。不过不仅仅有温度,却也同样有难度,我得把之前的一些弧学概念温习一下 。  

      1、基于能的四个基本概念:能等、能阶、能差、能量。但核心概念是能等和能阶。能等:能的径向序化。能阶:能的弦向序化。能差:能等序化之量纲。能量:能阶序化之量纲。
        弧的“径”和“弦”还表征着另外一个自然意义,“径”表征着弧的同一性,即“时间”,“弦”表征着弧的统一性,即“空间”。
      2、寸头的概念。                                    
        在类弧子构型中,垂直类弧子平面且过其圆心的线段NS,称为弧的相对弧合轴,也称弧时轴,简称时轴、时间线。类弧子平面的相互垂交的两个直径,线段FB和线段WE则称为弧的相对弧合弦,也称弧空间弦,简称空间弦、空间线。两者的量值不等同,时轴略长于空间轴。时轴相对于空间轴的这个“寸头”。所以 寸头=Lns−Lfb?
      3、物相在能等意义上看没有本质性区别的,仅仅是各属的能阶状态方面的不同。  



       问题2 、何谓能等没有区别,各属能阶不同,比如说液氢变成氢气,是指其弧旋线变“长”了吗?



作者: Jupiter123    时间: 2018-11-10 08:09
Arcman 发表于 2018-11-10 05:57
任意能等规范系统(类弧结构)下的那些众多的自然物质状态(弧簇结构),其能阶是“游弋”状态的,它不仅要 ...

       系内能阶的游弋,我想到了先生之前的一个关于电弧旋量子化的表述。


       所谓的跨度等于类弧子的能差(光、磁两个极点之间的绝对能等之差)之空间集合态。也就是说,任一能差的空间场是由众多二维空间面集合而成(注意:各个二维空间面的相对于时间轴的旋角均不相同)。任意二维空间面之间的最小“间距”(或说时间“分割”)是该系统的基本量子单元。决定任意类弧子系统的量子单元的量刚单位是常数空时比,即0.0625。基于时空比基础量纲单位意义上的时间量子量是256,空间量子量是240。换言之,任意类弧子构造中的二维空间面的最大数量是240个,这240个二维空间面的集合所对应时间是由最多256个量子单位而构成。如果将此引入电弧旋的弧几何学状态,就是说除了单一电弧旋的自旋量是1/2未能包含在波函数之中外,描述一个静态电弧旋时,其空间量子数是240时,其对应的时间量子数就是256。通过对时空比的适当量纲转化,即可求得普朗克常数的精确理论值,进而可求得普朗克长度、普朗克时间以及所谓的普朗克质量等。

问题3  时间量子数是256要表达的意思是指,电弧旋线可分256个点状态吗?然后所谓游弋就是在这256个分立状态滑行,而表示能量的增减?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8-11-10 14:23
首先,需要澄清几点:

1、这里谈及的“256”和“240”都是传统数学基础上的“数量”意义,而非弧数理基础上的“数量”意义。两者可通,但须转换。用传统数量意义表述的情况下,绝对数系的“1”等余根号2或其倒数。相对数系的“1”等于2的一次元。
2、时空比和空时比两者不同,对应的数系也不同。“时间”状态适用几何级数(等比级数)描述,“空间"状态适用于算术级数(等差级数)描述。

因此,"256”和“240”传统数学意义,可以理解成是采用了等差级数的量化方式描述了等比级数的几何形式。这是一中过渡状态,简明清晰的数学处理,有待建立于弧数理之上。

例如:
256平方根处理后 = 16,类弧子结构中与时性轴的量“16”相对应的空间量应该是“15”。如采用等比处理,240的平方根结果是15.491933......。


问题3  时间量子数是256要表达的意思是指,电弧旋线可分256个点状态吗?然后所谓游弋就是在这256个分立状态滑行,而表示能量的增减?

粗略地讲:是。也就是说任意单层能等条件下的孤立系统的系内能阶意义上的可分性是被结构性所限定的,换言之,限定性能等不具无限可分性。

但现实世界中,能等状态是全息性的,譬如所谓的上述“256”个能阶中的任意一个“阶”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能等系统,也具备其自我系统条件下的新的“256”。这点可以借喻于分形几何学的分形原则。

理解和应用弧原理常常有一个被无意识地忽略的习惯,容易陷入“具体像”或说“实相”而漏掉“像中像”或说“虚相”。这里有点象描述旋性空间时的实数与虚数的关系。



,匆匆,供参考。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8-11-10 21:57
传统数学中的“数”的量定义之数,与“量”的数定义之量是同质化的,或说是完全对称的,“数”和“量”在两者形式学上没有区别,即通常情形下的“点”。“点”既是“数”和“量”的归一化形式定义,也是其哲学上“有”和“无"的形式定义。

传统意义的“点”,其时空必须是连续的、相互依存且不可拆分的“浑然一体”。在传统“点”的哲学意义里,时间和空间是存在的前提,或说“点”具备现实意义的前提。涵纳了如此这般的外在内秉性状的“点”,在对应于宇宙中的广延特征时,就是物质形态。传统“点”的无论哲学意义抑或几何学意义,其所对应的自然底物即物质存在,简言之:物即点

基于此而言传统几何与弧几何有着极大区别。弧几何中没有“点”概念。只有能态的维度描述:

绝对弧 = 0维度,可记作 2的0次方。
绝对弧的弧合,导出:
相对弧 = 1维度,可记作 2的1次方。
相对弧的弧合,导出:
弧面 = 2维度,可记作 2的2次方。
弧面的弧合,导出:
弧子 = 3维度,可记作 2的3次方。

这里的“2”不能等同与传统数学概念中等差性质的“2”。弧几何学中,它更表征着弧形式相对于认识主体内秉性质而言的非对称性。也就是说能态在数和量、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几何非对称特征。弧几何是通过引入且令其作为时间的自然底物而创建的一套关于空间存在的几何体系。它是通过“直”的时间坐标来考察“弯”的空间状态的数理解析体系,是一种把认知本性放归其自然“原位”而非宇宙中心的思辨模式,是一种“避开”认知主体天然本在特性干扰的、超然于一切物质形态为认识基础的世界观观念。弧逻辑及其方法体系,既完美地包容了相对论和量子论,也合理地解释了物质现象。


简言之:是把人类习性中的“平直”扭“弯”后的宇宙观。

这恐怕也是思考时最不习惯、有悖直观和容易导致逻辑混淆甚至矛盾的地方。

供参考。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8-11-10 23:42
Jupiter123 发表于 2018-11-10 04:07
Arcman先生的回答总如让困惑的人在寒夜中找到一堆炭火,让人感受到真理的“温度“。不过不仅仅有温度 ...

问题2 、何谓能等没有区别,各属能阶不同,比如说液氢变成氢气,是指其弧旋线变“长”了吗?

抱歉,可能是我语焉不详。

这里的“能等”没有区别指的是任意的“孤立”型能等系统,其系内各个能阶相对于该系的本地能等是同源性的。

不同的能等系统表征着不同的事物,如果考察两个以上事物的可比性,就需要引入背景性的参考能等系统。譬如考察液氢转化成氢气时,通常特指的参考系是所设定的试验条件。如若考察地球气象中的水变蒸汽,地球的能等系统将成为必要的背景系。

无论如何,具体物相间相互关联的要素是能阶,或说对应能阶在相应能等系统内“所持”能量的多少(大小、高低)状态。能阶游弋如果发生在同一能等系内,则不会引发系统构造的变化,也即不会引发表征着系统能阶“一体化”关联特性的电弧旋线发生“长”或“短”的变化,变化的仅仅是被考察的那个能阶自身在电弧旋上的位相状态。除非能阶游弋发生在“系外”。


供参考。

作者: Jupiter123    时间: 2018-11-11 08:31
Arcman 发表于 2018-11-11 14:42
问题2 、何谓能等没有区别,各属能阶不同,比如说液氢变成氢气,是指其弧旋线变“长”了吗?

抱歉,可能 ...


      考察地球气象中的水变蒸汽,地球的能等系统将成为必要的背景系。
       物相变化是反应所处能场能阶的变化。



       我们日常经验观察到一滴水什么情况会变成水蒸气的,如太阳光照射会达成。那么日常一滴水变成水蒸气,意味着是地球能场的能阶变化,而不是指这滴水的弧簇对应发生的变化?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8-11-11 13:47
我们日常经验观察到一滴水什么情况会变成水蒸气的,如太阳光照射会达成。那么日常一滴水变成水蒸气,意味着是地球能场的能阶变化,而不是指这滴水的弧簇对应发生的变化?


太阳光照射”问题中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层面的问题:

1、巨系统:
试想着把整个地球作为太阳规制下的能等时空场(太阳系),也即一个类弧子构造系中的某个电态存在,承载则太阳场中的能等高低“两端”间的能量转渡和转递(能阶游弋),大时段(如完整的南北回归,或说年)上看就是地球气候状态或说其呈现出的季节性变化。譬如大气温度的升降,海水温度的变化,雪线的消长等,这些物相变化通常是缓和渐进的。巨系统系内能阶游弋所左右和影响的弧簇化系统(如地球),其原发效应首先是透过簇化系统的基态能量状态的改变而呈现的,其次才是透过簇化系统内部的次级簇化(微系统)的继发性效应而呈现的。

更大的时间尺度上看(或说更基础性的能等状态),譬如地球冰期,其实是太阳系自身的能等基态变迁所导致的结果,这种作用来自于太阳系外,而非类似于太阳系系内作用所引发的行星季节性变化那样。

2、微系统:
这种相继作用的扩散链条,如果能量足够或说作用持续够久的话,将一直延伸到微系统的原子层面,并在原子层面与巨系统所对应的能等构造体系的基态能层面之间,相互构成一个系“内外”之间能量循环的“闭合"状态——电弧旋闭合态。自然状态下,其效应表现在物相方面,将是全面的、系统的、持续的、叠层的、往复的、多重性的、闭合循环的。


所谓的“物相”,首先是天然本在的,其次才是人工可适度操控的。俗里说就是:人做不了天不做的事。



供参考。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8-11-11 17:41
发几个元素的弧结构,作为参考:


1、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