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更习惯于“平直”空间?
在宏观感知层面或宏观物理状态,观测者常常是以忽略其自身的运动状态而作为观测的限定条件之一的,也就是说“我”这个“点”是“不动”或“不存在”的,四周物体的那些个“点”对“我之点”而言是“动”或“有”的。
古老的物理观测中,“我”是被忽略或超然于观测系统的一个“点”。近代科学在其逻辑需要上不得不把这个“我之点”强行拉进了物理观测的原则体系。
简单解析一下。
其实,“我在或我动”、“他在或他动”等等之类的问题皆非本质问题。任意“点”之间的相互参照才是观测的必要条件。而任意“点”之间的可参照性,不取决于任意“点”的自身空间性状和相互空间性状。物质宇宙中任意“点”的可参照性取决于一个唯独性自然“参量”——同时性。
为了维护“同时性”的正义,牛顿提出了“绝对时间”,与绝对时间相匹配的空间即“以太”。爱因斯坦把“绝对时间”挑下了马,推出了“相对时间”以及与之匹配的“柔性”空间(分立空间)。量子论的创立派们则从函数空间(连续空间)的角度缝补了“绝对时间”。换言之,若坚持“相对时间”,其空间就必然分立,即非同时性空间;若坚持“绝对时间”,其空间就必然连续,即同时性空间。
由此可见,“同时性”的物理本质是空间在形式几何学意义上的“闭合性”与否。分立空间可以理解成非闭合性的“直线”空间,连续空间则对应的是闭合性的“曲线”空间。换言之,任意直线空间的内禀性时间都是曲线性状的,其外延性时间则必定是“非同时性”的相对时间。反之,任意曲线空间的内禀性时间都是直线性状的,其外延性时间则必定是“同时性”的绝对时间。也就是说,开放空间的观测时间必定是相对性时间,闭合空间的观测时间必定是非相对性时间。时间和空间在几何意义上不能“同时”是闭合或开放的。
简言之:空直时曲,时直空曲。
地球人最传统的习惯是闭合时间,所以,“平直”空间就成了与其对应的传统性空间性状。这不是谁错了,而是人类的天性使然。
在几何学意义上,面对“同时性”而言,“点”的原义就出现了大不同。
古老的欧氏几何是平直几何,是描述分立空间的几何体系,其“点”的内禀性质是收敛的,或说其理论体系的“同时性”被隐没了起来。“点”在本质上是“时曲空直”几何学体系的唯一性形式基石及其逻辑源头。
后来的黎氏几何是曲线几何,是描述连续空间的几何体系,其“点”的内禀性质是开放的,或说其理论体系的“非同时性”被隐没了起来。“点”在本质上是“空曲时直”几何学体系的唯一性形式基石及其逻辑源头。
富有戏剧性的是,曲线几何催生了相对论,揪出了隐藏于平直空间灵魂之中的千年老妖——“同时性”或说非定域性。而平直几何坚挺了量子论,抹平了隔阂于分立空间之间的万劫之源——“非同时性”或说定域性。
现代科学是“空直时曲“,或说以“直”定曲。对于“空直时曲”而言,爱因斯坦玩了半把,把重力场玩“弯”了。对应的,量子论玩了另半把,把时间给撸“直”了。两大武林门派把玩百年至今,也都只能这么相互架着,错搭着,谁也掐不翻谁,……。
是否可以反过来玩呢?玩一把“时直空曲”,或说以“曲”定直呢?为什么“不”?不玩怎么知道?
再聊。 祝各位新年发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