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论坛

标题: 研究证明,癌症是代谢性疾病,癌变是细胞求生存的方式 [打印本页]

作者: Arcman    时间: 2017-4-5 09:49
标题: 研究证明,癌症是代谢性疾病,癌变是细胞求生存的方式
研究证明,癌症是代谢性疾病,癌变是细胞求生存的方式,这一发现开启了预防和治疗癌症的大门

Original
2017-02-24
石英 养生有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Dr.Thomas Sayfried 是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他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 “癌症是代谢性疾病” 的这一学说1,对癌症的研究和有效的治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指出,当细胞中的线粒体遭受损伤时,能量的产量就会降低,而缺乏能量会直接威胁细胞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之下,线粒体就会向DNA发出痛苦的信号,告诉它做好糖发酵的准备,以便在缺乏线粒体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制造能量,使细胞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线粒体是位于细胞之内的一种细胞器,它是身体的能量加工厂,在氧的参与下,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线粒体把葡萄糖的分解产物丙酮酸转化为能量,这是一个有氧代谢的过程。但是,如果过多的线粒体遭到破坏(一个细胞内有数百到数千个线粒体),身体就不能产生足够的能量来满足细胞的需求。缺乏能量细胞难以生存,为了能够生存下去,细胞必须通过其它的途径(不需要线粒体)来获得能量,这个途径就是无氧代谢(即糖发酵)。糖发酵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使体内环境变酸,正常细胞难以在这样的酸性环境下生存,但细胞经过癌变以后就没有问题了。所以,癌变是细胞求生存的一种方式。

        因此,收到来自于线粒体的痛苦信号以后,DNA中的一组基因就被激活了,包括癌基因和产生肿瘤血管的基因,DNA根据线粒体的指令,把正常细胞转变成癌细胞,这样的转变就保证了能量的供应,有了足够的能量,就保证了细胞的继续生存。经过其中的一系列复杂过程,最后癌细胞变成了永生不死的发酵体。

        这一理论的产生开始于上一世纪二十年代,当时德国生理学家Otto Warburg 医生发现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在能量代谢上的不同,癌细胞的能量来源是糖,而且是唯一的能量来源,但正常细胞却不同,除了糖以外,正常细胞可以利用脂肪和蛋白质作为能量的来源。Otto Warburg 医生的这一发现获得了1931年的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2。

        Warburg 医生指出,癌症产生的最初根源是线粒体遭受损伤的结果(尽管很多其它因素也会导致机体产生癌症,但都不是最初根源),在能量缺乏的情况下,细胞产生癌变,使自己能够通过对糖的无氧代谢(不需要线粒体的存在)来获取能量为自己所用。而遗传基因的变异只是癌症产生过程中的一个中间产物,不是导致癌症的根本因素。Warburg 医生的这一结论直到最近才受到科学家的重视,并得到了证实1。
    以上的实验说明,基因不是掌控癌症产生的根本因素,掌控癌症产生的是细胞质(细胞质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

        Dr.Seyfried 的研究证实,除了为身体提供能量以外,线粒体具有多种其它调控细胞的功能,包括铁的代谢、血红素和类固醇的合成、编程细胞的分裂、分化和死亡,线粒体的这些功能都是通过与DNA来回不断的沟通来实现的。

        线粒体如何与DNA沟通,是发出健康的信号,还是发出痛苦的信号取决于线粒体本身的健康,当线粒体长期遭受不断的破坏时,就会引发线粒体发出糖发酵的信号,从而导致细胞癌变。

        癌症根源的这一发现,对于预防和治疗癌症来讲,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的好消息,因为只要保证线粒体的健康,癌症就不会产生。研究指出,尽管很多因素(例如食品和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能够导致基因变异(癌基因),但健康的线粒体能够发出信号让这些癌基因失去活性,因而就阻断了癌细胞的产生。

        如何保持线粒体的健康?线粒体是细胞的一部分,对细胞有利(或有害)的一切因素对线粒体同样有利(或有害),例如,无毒的细胞环境和良好的营养滋养有利于线粒体的健康;而那些导致基因变异的因素也同样导致线粒体的损伤。因此,保持线粒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消除对它们有害的因素,同时强调促进线粒体健康的因素。
损伤线粒体的因素:
食品与线粒体损伤:




保持线粒体健康的方式:



作者:石英,加拿大注册营养师;授证营养师培训教师;《辽宁大学中国民生法制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著有《现代食品与疾病,天然食品与健康》一书。

请点击标题下面的蓝字“养生有道”,加关注,我将经常发表食品与健康的真实信息,把西方研究的宝贵结果及时的传播出去(西方人先吃现代食品,西方人先产生健康的问题,所以才有西方人研究现代食品的先进信息)。此文分享出去能够帮助很多人,包括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参考资料:
1. Book“Tripping Over the Truth”,Author: Travis Christofferson
2. https://en.m.wikipedia.org.Otto Heinrich Warburg
3. Free Radic Biol Med. 2000Aug;29(3-4):222-30. Cadenas E, Davies KJ. Mitochondrial free radical generation, oxidative stress, and aging
4. Mol Nutr Food Res. 2008Jul;52(7):780-8. Neustadt J, Pieczenik SR. Medication-induced mitochondrial damage and disease.
5. 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 15 August 2008, Vol. 231(1):34-42. Elena A. Belyaeva and others. Mitochondria as an important target in heavy metal toxicity in rathepatoma AS-30D cells
6.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2007, 100, 1375-1386. Randy L. Hunter and others.Inflammation induces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dopaminergic neurodegeneration in the nigrostriatal system
7. Toxsci.oxfordjournals.org.Joel N. Meyer and others. Mitochondria as a target of environmental toxicants






欢迎光临 弧论坛 (http://www.arcii.org/) Powered by Discuz! X3.1